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脸萌app【视频】- 【国家公祭日】孩子,这些事你必须知道! 关注-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 2016-12-08 浏览: 446
【视频】| 【国家公祭日】孩子,这些事你必须知道! 关注-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
勿忘
南京大屠杀
孩子们必须知道的一段历史
今天,
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八十周年,
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今天,
我们以国家的名义,
祭奠三十万死难同胞。
80年前的今天,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在南京城
开始了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30万同胞惨遭杀戮,
如今80年过去了,
大屠杀的亲历者仅存不足百人。
铭记,
不只是民族的悲怆,
还有落后必亡的诫。
纪念,
从不为宣扬复仇的怨念,
只为许下复兴的心愿:
吾辈当自强!
硝烟虽已远去,国耻民殇不应忘记
此刻,一起通过一段史实,
铭记历史
祭奠同胞
捍卫和平









40余日跟踪孔令学,这些恶行当被铭记
短短四十天,残忍军国的铁蹄无情地践踏着这片土地。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万民同悲,长歌当哭!真实的罪行是永远不会被粉饰的。
轰炸


日军早在攻入南京之前就开始对南京周边地区狂轰滥炸。
屠杀


南京城30多万无辜生命惨遭杀戮,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死于日军屠刀。奸淫


曾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部野战救护处科长的军医蒋公榖在《陷京三月记》中写道:日军的强奸“不问老幼,只要是妇女,就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婆与八九岁的幼女,被他们撞着酒巷深深,亦决不会幸免。”
抢劫纵火


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在1938年4月30日的报告中,指出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的直接经济损失:“南京31%的建筑被烧毁;店铺被烧毁的百分比更高;因军队在南京毁坏及抢劫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达到了1亿元;靠近南京的主要公路沿线的农村地区几乎被洗劫一空,并陷入缺少种子、牲畜、劳力和工具的困境中,他们播种的粮食作物仅为平常年份的10%。”
关于国家公祭日,这些事我们应该知道
首个国家公祭日的由来
从1994年开始,南京乃至整个江苏省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
在今年的10月27日,加拿大成为西方第一个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国家。今后,加拿大安大略省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
为了祭奠谁
国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杀”定名,但是祭奠对象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还包括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脸萌app
2014年国家公祭网上线,列出了七类遇难对象供海内外网民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
活的记忆在消逝,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登记,当时登记在册人数超过千人。南京曾出版详尽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收录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收集的幸存者资料,共计2592名。大屠杀过去已经80年,最年轻的幸存者也超过80岁。
到今天,在册幸存者仅剩97位。这个数字还会越来越少。
日本教科书不承认侵华史实,而这些人在用血泪控诉!
倪翠萍:着伤疤在控诉
1937年底,11岁的倪翠萍跟随家人搬到南京城西郊江东门与上新河之间的积余村避难。12月13日上午11时左右,3个日本兵开枪将她父亲和母亲打死。倪翠萍的左肩也中了一枪,骨头被打断,留下终身难以治愈的后遗症,左手上举不能超过头部。
记者了解到,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之一,倪翠萍经常在国内为青年人和来访的国外友人讲述当年受害的历史,还先后2次赴日本、1次赴美国参加证言集会,以亲身的经历,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危害,呼吁珍视世界和平。她生前曾经说过:“这段历史在我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会让下一代的人知道。”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2年12月12日落成的“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上,矗立着两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铜像雕塑,倪翠萍是其中之一。塑像中的倪翠萍指着左肩的伤疤控诉侵华日军的暴行。
夏淑琴:首个赴日控诉屠杀的幸存者
65岁以后,夏淑琴找到了捍卫记忆、自我救赎的途径——1994年,她成为战后第一个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金玫玫老公,以现身说法,向普通日本民众展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1998年,因日本右翼作家污蔑她是“假人证”,夏淑琴六赴日本,这场“诉战”持续八年半,最终画上圆满句号。
她把刊登着胜诉消息的报纸小心裁剪下来,夹入相册神匠职业领主。翟煦飞这是她最宝贝和珍视的东西。
夏淑琴知道,作为南京大屠杀的“活证据”,她必须活下去,还必须活得争气。
这些不同国籍的人,也在尽他们最大的努力
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张纯如撰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被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柯比认为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

在这本书出版之前,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浩劫知之甚少。他们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知道被纳粹屠杀的百万犹太人、波兰人、苏联人、吉普赛人、德国人,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二战期间,日军在南京犯下了怎样的暴行。
张纯如在写《南京大屠杀》时,不过二十几岁的年纪。很难想象,她做了多少努力,才有力量支撑自己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每天与南京大屠杀那段残忍血腥的历史为伴。
她要把那些砍头、活焚、活埋、在粪池中溺淹、挖心、分尸等等酷刑,一字一句的写出来。
成书后,她又遭遇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oj梅奥。她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这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曾经对朋友说,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后来她患上忧郁症。2004年,她在自己的车中开枪自杀。时年36岁。
日本退休女教师松冈环

松冈环(左一)拜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1988年8月,为了探寻南京大屠杀真相,松冈环登上了飞往中国南京的飞机。她来到纪念馆参观,希望在这里找到南京大屠杀真相。
1990年,松冈环发起成立名为“铭心会·南京”的民间团体宝丽亚。每年,她都会组织日本市民到南京来进行历史寻访。她还通过召开证言会、和平集会等方式,向日本民众展示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
她一共走访了250位参与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并将他们的讲述一一记录下来。很多老兵首次开口讲述“南京大屠杀”,让日本国内许多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第一次知道了日军曾在南京做了什么。
从1988年至今,她奔波于中日两国之间。她走访30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250位侵华日本老兵。她出版证言、摄制纪实电影、邀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到日本举行证言集会……她还纪念馆录音棚,用日语录下关于那段历史的讲解词,要讲给到访纪念馆的日本参观者听。
她说,“每一次,当我见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面对他们时,就会鼓励自己坚持下去。我从他们身上得到支持和力量史前大章鱼。”
亲爱的孩子,勿忘国耻曾子避席,珍爱和平

80年过往,中华民族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80年后的今天,中国再也不是1937年的中国,我们终于能够坚定捍卫国家权益,中华民族再也不会任人宰割、饱受欺凌。身处和平国度广佳房源网,有强大国家做后盾,我们倍加珍惜、倍感自豪。
80年后的今天,我们铭记的不只是悲怆,纪念也不是要延续仇恨。
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这段历史,与你我的过去和未来勾连,经历的伤痛和不屈的抗争会时刻提醒我们临风春,这强大,来之不易,这和平,来之不易。
我们缅怀逝者,但不被泪水遮挡视线郭乔伊。国家的祭奠,只为凝聚民族意志,汲取前进力量!
此时此刻,中国人是在庄严昭告世人要远离战火!做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今日之铭记,不为宣扬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正义必胜、和平必胜大安大厦!今日之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孱弱必将遭欺的训诫,向为民族复兴而前仆后继的先辈许下誓言:吾辈当自强!
关于那段历史,这些绘本值得一读
01.《南京那一年》(作者:叶兆言、武建华等)

这是一部祭奠南京大屠杀中无辜死难的三十万同胞的泣血之作。
由居住在南京的著名历史学家张宪文和作家叶兆言、黄蓓佳、范小青、赵本夫,画家武建华、张维彩、朱成梁、王祖民、姚红等共同完成的一部表现1937年南京作为一座城市的美好与毁灭的史诗性绘本。
绘本用了许多历史元素,如1937年的日历等,通过一年四季节日的转换再现了1937年南京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一步步被卷入战争的无奈犯罪都市3,于对普通人生活的揭示中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
画面上没有血腥与暴力,却从文学与美术的高度让孩子们认识战争与和平。
我们来看看绘本中,1937年的南京......
1937年元宵

小孩子的时候,总是盼着过年,可是又怕年很快就过完了,隐隐有点不安,想到后面还有“花市灯如昼”的元宵 节,马上又开怀了。
1937年清明节

清明来时,雨也来了。鸡鸣寺香火的青烟在雨里袅绕。新的一春,少不了要去拜祖,祈求下面的日子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1937年端午节

1937年的这个端午,它知不知道,一场正在酝酿着的人间惨案,几个月后就降临在南京了。
1937年大暑

烈日炎炎,湖水汤汤,蝉鸣梧桐,清风徐来。七月的玄武湖,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夏日。暮色四合,湖水泛出金亮,粉荷无端被淋上了一层流光溢彩的糖浆。有一瞬间,蛙,鸟,鱼,荷,人,都是静静的,凝固的,像嵌入巨大画框里的永恒景物。
1937年中秋节

画中孩子脸上一派天真,大人们愁眉不展。因为那一天,不远处的评事街遭到了轰炸。院子里堆着家人准备逃亡的行李箱。
1937年重阳节

三年后的1937年,中日战事日紧,首都城内隐约可闻轰炸之声。还是重阳,豁蒙楼的气氛不复当年。此地因紧靠中央大学,常有中大师生在此聚会,议论国事,誓言抗战。
1937年11月17日下元节

这个下元节,对南京城百姓来说,凝重苍凉加藤美佳。难民们密密麻麻,在一片疯狂拥挤中奔向轮渡,奔向他们心中长江彼岸的远方……只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被侵略和凌辱的广漠国土上,哪里能寻得太平安康呢!
1937年12月13日破城日
1937年,南京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被炸得千疮百孔。如今,战争已逝,这些平实的故事描绘了那段真实的历史。借用黄雪蕻曾说的那句话“往事悲情,前生不灭,今世不忘,愿战争的残忍与戾气永不再来”。
02.《向着光亮那方》(阿槑绘著)

绘本里,以一棵梧桐树的视角,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段发生在安全区里的故事。
在梧桐树讲述的故事中,有战争的残酷,也有苦难岁月里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对和平的祈愿,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友谊。

03.《心形雨花石》

继大型史诗绘本《南京那一年》之后又一部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绘本。

这是一个凄美到极致、惨烈到极致,但也温暖到极致的故事,一颗小小的“心形雨花石”贯穿故事始终,成为联系“我”与逝去的家人间惟一的纽带。

感谢作家,让我们从故事里了解这段黑暗的历史。
我们忘不了1937年的南京
是为了更好地守护现在的中国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
中国教育网、人教教材培训、乐爸生活家
编辑:任烨燊、陈苑
审稿:杨桦、徐维尔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