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美少女战士真人版【视频】- 《宜宾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2017—2021 年)》 政策推荐-上海宗升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 2019-05-06 浏览: 440
【视频】| 《宜宾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2017—2021 年)》 政策推荐-上海宗升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数” 聚三江“ 智” 汇宜宾
—宜宾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2017—2021 年)
宜宾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 年 7 月
前 言
宜宾位于锦绣天府南缘,地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成长江,形成“三江汇聚”的奇观,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美称,是“中国白酒之都”。全市辖2 区8县,总人口556万。
2016年,宜宾税收位居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居全省第三,经济总量全省第四。宜宾交通便利,是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国家规划的50个铁路枢纽之一。宜宾正成为四川省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最具投资价值的城市之一。
宜宾市一直高度重视智慧城市相关工作,成立了宜宾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加快推进宜宾智慧城市建设的通知》、《宜宾市市级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指导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近年来,宜宾陆续成为全国电子招标投标试点第一个地市级城市、全国社会保障卡综合应用试点示范城市、全国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第三次蝉联“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全省唯一正式实施“智慧广电”工程的城市、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发展态势良好。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统筹力度,从总体上把握和谋划全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贯彻国家《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用于指导宜宾市2017-2021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本《规划》涵盖宜宾市本级市辖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同时作为县(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参考文件。
第一章 宜宾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分析
为了明晰宜宾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根据《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以下简称《评价指标》),结合全国220个城市的指标数据,主要从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市民体验八个方面,对宜宾市智慧城市整体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分析。
一、指标体系介绍
《评价指标》包括客观指标、主观指标、自选指标三部分。客观指标重点对城市发展现状、发展空间、发展特色进行评价,包括8项一级指标、21 项二级指标、54项二级指标分项。一级指标分为智慧城市建设能力类指标和成效类指标两大类。成效类指标包含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基础设施,是以绩效为导向,旨在客观反映智慧城市建设实效;能力类指标包含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为导向,旨在发现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同时增加了主观指标“市民体验”项,旨在引导评价工作注重公众满意度和社会参与。自选指标为“城市特色”项。新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总体框架见下图:

图 1 新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总体框架(一级指标)
表 1 新型智慧城市一、二级指标详解


《评价指标》中所有评价指标项均来源于中央部门推荐。指标制定是根据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以当前阶段的建设重点、应用要求和实际成效为评价要素,以解决新型智慧城市实际现状评价为目标,与各地方城市紧密结合,所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性及引领性。
本项目中主要选用评价体系中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对宜宾市智慧城市建设及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主客观指标共包含8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指标数据均采用客观数据采集,指标权重与指标的重要程度和权重分配相匹配。因突出“以人为本、惠民便民”和绩效导向,所以加强了惠民服务等成效类指标和市民体验的权重。
二、 具体指标分析
项目采用雷达图静态分析法将宜宾新型智慧城市评价一级指标得分率分别与全国和本省平均得分率进行了横向比较。图2、图3可以看出宜宾市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在精准治理、生态宜居、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市民体验方面均超过了全国和省内平均水平。惠民服务高于省内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 2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评价一级指标对比分析图

图 3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评价一级指标全国排名情况
图4是宜宾智慧城市评价二级指标项得分率分别与全国平均得分率和本省平均得分率进行对比分析。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具体诠释。因此可以看出:

图 4 宜宾智慧城市评价二级指标项对比
宜宾市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发展水平略高于全国和省内平均水平。但是在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还明显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务服务、交通服务、社保服务、教育服务、宽带网络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
政务服务方面,需要加快电子证照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关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标准及规范流程,实现能够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提升居民一站式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效率。
交通服务方面,宜宾市需加强市政交通建设。目前宜宾市已建设了市公路局智慧交通监控系统,将全市各类监控系统进行整合,与市交通指挥中心对接。还需加强城市城市道路网次干路及以上交通运行指数分析与发布、公共汽电车来车信息实时预报、公共交通乘车电子支付使用,以及通过可变情报板、电视、广播、手机 APP 等公共媒介发布公共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城市交通信息化的应用。
社保服务方面,需加强社保异地业务办理系统的建设与对接。通过与部、省级异地业务联通霹雳狂刀,实现社保关系转移、异地居住人员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养老保险待遇状态比对查询等异地业务的联网办理。
教育服务方面,学校内部校园网建设是短板,局域网带宽严重不足。教育网络仅延伸到县(区)级,县(区)以下不够理想,班班通覆盖率仅为 76%。宜宾还需要加强教育局域网带宽和无线网络的覆盖率cbg倩女,加强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和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率。
宽带网络设施建设方面,目前宜宾市光纤到户用户渗透率达到94.28%,但是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仅为80%,3G/4G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4%,宜宾仍需加快电信运营商资源整合,加快实施“无线城市”工程建设。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加快政府与地方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和政府的主要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应用,重点在宏观调控决策支持、企业监管、质量安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旅游服务、应急处突等10类城市治理领域,发展创新服务,推动城市精准化治理。
第二章 宜宾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积极联动
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美少女战士真人版。2014年至2016年, 宜宾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宜宾智慧城市建设的通知》、《宜宾市市级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促进宜宾智慧城市建设的文件,成立了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作为召集人的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制订了工作规则等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县(区)积极配合,与企业等社会引入资本合作,响应国家要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二、网络设施初步覆盖,后续建设条件较好
全市通过加强公共领域、政务领域、公共服务、企业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化水平。一是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提高城乡光纤覆盖率,实现部分城区无线网络覆盖;二是推进政务领域信息化,实现各级各部门政务外网的接入,提高政府办公信息化水平;三是网上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成,深化网上办事,扩大在线办事事项;四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各类信息应用系统,领域数据中心、云服务陆续投入使用。
三、数据积累初具规模,开发利用基础初具
全市各级政府部门目前已有大量纵向以及横向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与部分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已具雏形,数据覆盖人口、经济、社会、地理空间等方面。如公安局已建有实有人口库;宏观经济库已实现经济数据的积累;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已建设。
四、智慧应用持续推进,领域应用逐步深化
全市各级部门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各单位结合各自职能任务建设开发各类应用系统,大力推进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扎实,注重应用,成效显著,同时积极挖掘潜力,围绕市民需求,拓展办事功能。已建成的信息化平台涵盖公共货运交通、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社保、食品药品、安防与应急、环境保护、便民服务等各方面。
第三章 宜宾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系统分散孤立,纵向横向对接难
宜宾市各部门间信息系统的对接和联系很少,自成体系,信息壁垒严重,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一方面由于部门业务管理需求的多向性导致各部门信息系统孤立分散,整体架构缺乏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业务协同联动困难,且存在重复建设情况。另一方面各部门所开发的横向系统与正在使用的各级垂直系统之间的对接难以实现,部分部门所使用的国家或省级垂直系统较多套筒冠义齿,无法实现协同,制约了智慧应用建设的全面开展。同时,部分县(区)自行开发了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市级系统无法采集其信息,造成了上下级互联障碍。
二、平台统筹较弱,后续开发水平低
各部门的智慧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整体性、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各种共性业务平台的统筹力度较弱,部门仅根据眼前需求开展工作,同时各共性系统重形式轻效果,业务开发应用水平较低。
一方面应急平台、一张图等共性业务平台的统筹力度较弱,没有明确各部门的配合方式和业务边界,造成多个部门都针对某一个共性业务开展平台建设工作,重复建设情况严重。另一方面在各共性应用平台的后续开发应用方面,受到部门配合不足、标准缺失、技术水平弱等方面的限制,深度应用和规划十分缺乏,极大影响了共性业务应用水平的提升。例如在城市一张图方面,宜宾市目前已经提出了统一地方坐标系,但各部门业务对于一张图的依赖程度不高,且自身不具备后续开发应用的能力,而牵头部门又无法满足各部门的具体需求。
三、数据采集无序,共享开放未起步
目前,宜宾市在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下,因政策差别、前期系统建设独立分散等原因,存在数据管理分散、数据采集维护和共享开放标准不统一、数据权属、职责及共享开放范围、流程不清晰等问题孙广信。
一方面各部门信息采集自成体系,采集方式不一,造成各类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结构性缺失标错参,主要采用人工录入、系统自采、外单位提供、委托专业公司采集、企业上报等多种方式进行数据采集,无法保障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实时性,可用性较差,后续的维护工作也缺乏统筹和保障。另一方面数据信息没有统一共用的标准,不仅降低了数据采集的可用性,而且难以支撑共性业务系统的运转。此外,缺少数据共享与开放的相关标准与管理办法,多数职能部门没有系统梳理本部门业务和信息资源目录,各职能部门数据共享依然采用依函提供、报文交换、按需提供、专线、电子政务外网、中间库、门户网站等方式。
四、建设资金不足,投入模式不科学
信息化建设涉及城市运行的多个领域,并且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大的投入。本次调查统计的宜宾市30余个部门中,仅有4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满足需求,其余部门均反映存在建设资金不足、后续维护更新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等情况。 同时各部门的投入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均来自市级或省级财政拨款,体现出投融资难度较大、可持续性缺乏的特点,无法稳定支撑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运维。
一方面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宜宾市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缺少发展基金。各部门资金申请周期长,资金到位困难,项目难以落实,也无法进行日常的维护,导致系统使用寿命短,部分硬件系统废弃。另一方面缺少可持续的投资运营模式,社会化资金参与度不够。信息化建设面广,持续时间长,涉及技术复杂,部分部门由于缺乏良好的投融资模式,难以一次性筹集足够的整体建设资金,传统的投融资模式对地方财政压力太大,且目前企业投资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投资、运营、服务购买、风险承担方式还不明确,阻碍了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步伐。
五、人才带动乏力,高端人才尤缺乏
宜宾专业性技术人才以及基层信息化人才匮乏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当前宜宾市从事信息化的部门和人员数量、专业能力与公众对高效的政务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不匹配,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队伍数量和结构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
一方面大多部门对于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性认识不够,缺少专职的信息化工作推进机构和管理人员、运营维护人员,负责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主管领导多为兼职。另一方面具备专业信息化知识的相关人才不足,严重制约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统计的30个部门中有18个部门表示现有信息化人才不能满足业务需要,占到60%,且缺乏良好的考核标准和机制,影响信息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此外,由于缺乏适合高端人才发展的环境条件,各领域高端人才数量较少,智慧城市建设智力支撑严重不足。
六、统筹机制缺失,部门协调推进难
在宜宾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部门的协调较为困难,各部门有效支持不足。同时由于思想认识、知识能力原因,也没有形成部门之间主动协商解决问题的机制。
一方面,全市缺少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部分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具体业务的技术人员对发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且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对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理解不深。在统计的30个部门中,仅有4个部门主动尝试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以实现项目的有效推动。另一方面,各部门业务的信息化工作推进较为全面和快速,但缺少有力的标准规范来实现各部门业务应用的协调工作,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增加工作负担。
第四章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形势研判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正重塑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加速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府治理模式和经济社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为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摆脱对物质消耗过度依赖提供了有效途径。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助推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观念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占领未来发展高地的重要举措,信息产业对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同时,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也逐渐开始成为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为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无限可能,技术创新倒逼制度和组织模式创新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式。宜宾市作为四川省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最具投资价值的城市之一,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升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拓展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和新业态。
二、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为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七部委《关于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 2014〕1770号)提出要“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促进实现“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国家发改委等25个部门已经成立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系统研究制定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国务院关于加快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3〕32 号) 中提出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实施信息惠民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国家大力发展信息化的战略导向日益清晰,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等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为宜宾市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环境和新机遇。
三、区域发展战略为宜宾智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国务院关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68 号)为成渝城市群建设提出了以下要求: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强化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和培17育发展中小城市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抓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辐射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以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和双向开放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城市间资源优势互补、功能分工合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格局,充分发挥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作用,拓展发展新空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在推动宜宾传统产业升级、 培育新兴产业、 促进区域中心大城市建设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第五章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宜宾市在全川大局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川南经济区协同发展中肩负着“建设多中心城市群一体化创新发展试验区、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渝经济区沿江和向南开放重要门户”的重要使命。当前,宜宾正值产业转型必行期、城市建设加速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成“经济强市、区域中心大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市、幸福美丽城市、党建示范市”的发展目标。瞄准宜宾这六大战略目标,结合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部署,宜宾市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如下:
一、 长江上游数据要素资源汇聚洼地
宜宾应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坚定实施“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双城”建设,抓好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在巩固提升名优白酒、综合能源、化工轻纺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数据要素汇聚的基础上,加快轨道交通、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设备等高端成长型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的数据要素汇聚,推动长江上游地区信息流、数据流和物流、资金流、商品流在宜宾实现汇聚发展、协同发展,打造长江上游大数据要素资源汇聚区。
二、 川滇黔渝交界绿色应用创新高地
发挥宜宾市成功创建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四川省环保模范城市的优势,创新利用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开展以智慧化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 运用绿色技术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智慧城市绿色应用体系,走绿色应用创新之路,构筑居民幸福、游客舒心的居住旅游环境,打造创新性的宜居宜游的美丽宜宾,为祖国西部乃至全国提供示范引领。
三、祖国西部新型智慧建设标杆城市
以宜宾建设国家新型智慧城市为契机,以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为目标,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深度融合为途径,在祖国西部率先建成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健康长效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 成为祖国西部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杆城市。
第六章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思路框架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智慧城市的系列论述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以深度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保障信息安全为前提,把宜宾建设成为社会平安和谐、民生幸福便捷、水陆物流通畅、城市宜居宜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型智慧城市,为宜宾打造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原则
——以民生幸福为主要目标。将民生需求作为城市智慧化建设的重点,注重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融合化,推动民生服务深入社区,着力推动解决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民生相关社会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全社会享受智慧化成果的普及水平。
——以统筹共享为主要途径。将统筹协调、资源共享、业务协同视为智慧化建设基础,通过全市数据资源大统筹,实现在区域、部门、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全市集约高效的智慧化建设。
——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创新城市智慧化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智慧化建设,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合力进行城市新型智慧化建设的局面。
——以安全可控为主要保障。在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系统等各方面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安全可控问题,努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对个人隐私和重点领域实施重点防护。
三、概念模型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概念模型如下图所示。宜宾应充分利用“三江汇合”等有利区位条件,发挥好建设区域中心大城市带来的各项改革红利,打造由互联网、感知网和电子政务外网等组成的坚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基础汇通”;构筑以基础库、专题库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组成的大数据资源体系,提升对数据的吸纳和聚合能力,实现“数据汇聚”;在社会平安和谐、民生幸福便捷、水陆物流通畅、城市宜居宜游、产业创新发展五大领域实施一批智慧城市重大工程,提升城市整体品质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实现“应用汇集”。

图 5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概念模型
四、总体框架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如图6所示,全景图如图7 所示。宜宾新型智慧城市聚焦城市发展需求,集约建设,提升城市感知体系和网络设施。建设电子政务云和公共云混合组成的云计算集群作为城市数据计算基础。汇聚数据资源,并进行处理加工,在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处理平台基础之上,逐步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开放机制,初步形成“政务数据统一部署,基础数据统一集聚,应用数据初步挖掘,主题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两级政府部门业务数据备份、应用系统同城灾备和异地灾备”的政务数据生态体系,促进数据红利释放。重点围绕社会平安和谐、民生幸福便捷、水陆物流通畅、城市宜居宜游、产业创新发展五大领域开展应用。完善智慧城市组织保障体系和建设运营体系,为政府、企业、居民等多类主体提供智慧化服务,打造完整的城市综合智慧体系。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数据框图如图8所示。宜宾智慧城市信息网络基础可分为公有云、电子政务云和专网三大部分。其中,专网包括公安网等垂直系统与互联网物理隔离,承载公安等专用系统。专网和政务外网可在符合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前置机等方式实现数据的单向流动。政务外网承载大部分智慧城市数据体系和应用系统的建设,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在基础库、主题库以及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可按需弹性购买公有云服务,在公有云上部署面向市民和企业的政务服务综合平台。此平台通过逻辑隔离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交换数据。同时,公有云还担负着从互联网获取网络数据资源以及构建统一的物联网接入平台的功能。

图 6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图

图 7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全景图

图 8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数据框图
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1年,建成相对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大数据资源体系,初步建成一批智慧应用,民生服务和社会应用取得积极成效,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特色领域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智慧城市创新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在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估中进入全国前40名,基本建成西南领先、国内一流的新型智慧城市。
(二)具体目标
基础设施:到2018年,宽带网络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公共场所和重要区域基本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吞噬成尊,初步建成全市统一感知网络,感知设备接入率达到60%以上。到2021年,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建成相对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感知体系。4G/LTE用户普及率达90%,农村和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Mbps和100Mbps以上,5G网络实现商用,感知设备接入率达到95%。
社会治理:到2018年,市区重点公共场所安全监控覆盖率达到90%,全市非涉密视频监控资源在部门间共享达到90%,社会视频监控资源整合率达到 60%;应急指挥平台升级完善,跨层级、跨部门的应急处置调度体系基本形成;市县(区)两级重点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覆盖率达到75%。到2021年,市区重点公共场所安全监控覆盖率达到100%,全市非涉密视频监控资源在部门间共享达到100%,社会视频监控资源整合率达到90%;跨层级、跨部门的应急处置调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两级重点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覆盖率达到 100%。
城市管理:到2018 年,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到75%,城市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90%,城市综合治理领域跨部门信息共享初步形成;初步建立交通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和各类应用系统,交通拥堵明显改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成员覆盖率达75%;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全过程电子化监管系统覆盖率90%。到 2021 年,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到95%,城市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100%,城市综合治理领域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监管执法部门之间实现业务协同,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显著提高; 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度提升,社会成员覆盖率达90%,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全过程电子化监管系统覆盖100%。
惠民服务:到2018 年,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全市重点商业区智慧商圈服务实现全覆盖;建成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5%以上;健康服务中心在园区、社区完成试点应用,医疗社保自助终端在医院的覆盖率达到100%;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智慧教育平台,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师在线学习率达到100%。社会成员数字化阅读率达80%以上。到2021年,完成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系统整合;全市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主城区社区老人信息化监护服务覆盖率达到90%;社区电子商城服务城区全覆盖;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重点的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基本覆盖城乡;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全面应用;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文化资源信息服务体系,建成人人可享有的优质智慧化学习环境。
水陆物流:到2018年,初步建成区域综合物流平台,实现全市物流信息的统一采集和调度管理;初步建成多式联运、货代通关等为代表的行业、区域和园区型物流信息平台,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化工程;到2021年,深化区域综合物流平台应用;完成智慧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建成物流大数据中心,实现物流数据的挖掘利用。
生态宜居:到2018年,物联网环境数据直采覆盖全70%以上监控点;完成环保系统内部监控数据整合,实现基于时空信息平台的持续更新和地图化展示;实现基于移动终端的环境监督执法,在污染监测、危险废弃物管理等领域实现相关部门的执法联动;全市交通旅游设施、4A级以上景区重点区域实现视频监控100%覆盖,50%以上4A级以上景区开展客流量监测试点;基本完成全市4A级以上景区数字化建设。到2021年,物联网环境数据直采覆盖全市95%以上监控点;环境监督执法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更加顺畅,基于数据分析的预警预测更加准确,环境执法信息在企业监管与服务领域得到更多应用,环境信息服务更加及时、准确;4A 级以上景区人流量监测覆盖超过90%;景区智能导览等服务更加人性、智能,旅游全程、全域一体化O2O服务更加丰富便捷。
产业发展:到2018年,农产品全程追溯初步应用;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00亿元;制造业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比例超过 60%,“互联网+” 新业态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有效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发展,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系统初步建立,搭建起专利、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到2021年,实现农副产品和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制造业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比例超过80%;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化平台应用比例超过80%。
表 2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目标体系


第七章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重点
一、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光纤宽带覆盖城乡
积极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建设“宽带宜宾”,统筹安排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营商等各方资源,有序推动光纤到户,推动已建区域“光进铜退”改造,新建区域直接部署光纤宽带网络。
(二)推进城市无线网络建设
推动4G网络优化和深度覆盖,加速面向全市范围的无线局域网( WLAN)覆盖建设;调动通信运营商积极性,推动5G 网络的普及与商业应用,率先实现主城区覆盖;促进主要旅游景点、商业区、医院、学校、现代产业园区等公共热点区域的免费覆盖。
(三)推进统一感知体系建设按照
“全市统筹、部门实施、信息共享”的原则,统筹建设覆盖全市的通用感知网络和专业感知网络,如视频监控网络、位置感知网络、身份感知网络、环境感知网络等。建设感知网络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感知设备综合管理,对感知网络进行集中监控、集中维护和集中管理,实现对城市传感网络总体状况的综合监测和全面掌控。加强传感数据的综合处理,对各类别的传感业务数据分类处理和初步整合地铁楼兰女,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要。根据感知对象,确定感知类别和优先级。优先建设一类视频监控,加快推进视频门禁联网,逐步推进二三类视频监控建设。
通过传感器感知全市运行状态和运行环境,对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初步建成覆盖全市范围的生态、污染源、水务等环境感知网络,有效提高全市环境监管、预测、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率。逐步有序扩大其他感知端点覆盖范围。鼓励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等机构发挥优势,参与感知网络的建设。 推进现有公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应用。
推广成熟的物联网应用,加快城市部件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监测管理。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慧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实现全市环境、运行状态等的智能识别和全方位立体化感知,构建便捷高效和安全可靠的智能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四)建设电子政务统一平台
建立支撑全市各级部门非涉密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运行的电子政务云平台,满足各级部门应用迁移需求。 构建自主可控的云安全体系和政务数据灾备体系。探索完善云计算数据中心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强化数据资源分析处理和应用,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五)规范建设数据资源体系
在全市政务数据标准体系基础上,建立符合大数据战略、基于云计算技术、全市统一的政府大数据平台。统筹建设全市人口库、法人库、地理信息库、信用库、电子证照库等基础数据库。逐步完善社会治理、民生、物流、产业等专题库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产生、采集和管理渠道,覆盖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数据采集目录和检索、处理及存储、数据整合、数据共享服务目录、分析挖掘及仿真、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大数据应用与服务能力。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 支撑各部门、各区的信息交换、共享和协同工作,为各部门、各区和全社会提供分析和展现工具,支撑大数据的整合应用。基于政府大数据处理平台, 为各部门的业务应用提供支撑环境,通过广泛的业务应用展现大数据的价值。
整合与政府管理决策相关的政务和社会信息资源,形成以“一套管理运行机制、一套支撑保障体系、一个运行支撑平台、一系列行业应用示范、推进大数据技术及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政府大数据应用体系, 推进大数据技术及产业发展。推动政府内部纵向与横向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使政府管理向开放、协同、合作的方向迈进。通过识别服务需求,优化服务界面,实现政府创新的个性化服务、适应性服务和主动协同性服务,促进大数据在政府机关的深度智能应用。同时,以政府大数据应用规划和成效带动社会各重点领域、行业和企业的大数据应用,引导社会各行业实现数据生成的自动化、数据收集的多维化、数据共享的全面化、数据分析的科学化、数据应用的广泛化、数据服务的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产品,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壮大,带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社会经济的运行质量。
二、 促进社会平安和谐
(一)创建平安生活环境
1、提升治安管理水平
提升城市全域公共安全管理能力,加强对商业区域、娱乐场所、交通枢纽、案件多发地等重点地区的治安防控,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打击犯罪信息平台。利用物联网、危险物品的全流程追溯等技术,建设完善的治安防控信息监管体系。整合公安、城管、国土资源、安监、卫生、环保、水务、旅游、气象、 防震减灾等部门及各社区的视频监控资源,逐步实现基于视频协同云平台的视频资源融合共享。制定视频监控资源分级制度,实行分用户、分级别、分权限的资源共享。
2、建立应急指挥体系
升级改造市应急指挥平台, 统筹建设县(区)级应急平台和公安、气象、水利、交通、林业、安全生产、 防震减灾、人防、海事、港口口岸等部门专业应急平台,实现市级应急指挥平台与县(区)、部门应急平台的融合共享,全面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应急联动机制,构建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逐步完善应急数据资源,实现对全市范围内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移动应急指挥和异地会商。同时,构建完整的实战指挥体系,推进手段先进、资源丰富的一体化实战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大力加强省、市、县三级指挥中心和基层派出所勤务指挥室的系统终端对接联动,确保纵向贯通、层级互联、指挥顺畅。
3、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加强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开发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监管,提升安全生产业务信息化水平,提升事故调查与调度管理效能, 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多级的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亡命夺宝。在原有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与应急救援系统基础上,利用视频和传感器在线监测重大危险源。通过对海量安全生产数据的挖掘,建立大数据模型,分析安全风险和研判安全形势。建立应急救援预案、预测预警、协调指挥机制,进行三维模拟演练,实现监测信息实时、决策管理科学、应急处置快捷。
(二)提升城市综治管理利用
智能传感、视频监控、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的智能化采集,实现水、电、气、热、通讯、排污等地下管网的三维可视化管理,提升公共基础设施的综合管理水平。
以创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抓手和载体,深化拓展数字化城管建设和运用,进一步发挥其对城市管理创卫工作动态监管、绩效评价、考核支撑作用。 优化提升智能环卫系统。在中心城区和县城区全面拓展建设智能环卫信息系统,扩大覆盖面,提高运行监管水平。全面融合城市管理专项系统, 逐步将停车管理、公共自行车管理、智能照明管理等城市管理专项系统融入整合数字城管平台,拓展数字城管运用。健全数字城管监督考核运行机制, 强化问题发现、交办、督办、反馈、考核等环节管理, 提升监督考评效率和工作水平。
补充并调整水务监测硬件设施,升级完善县级监测预警平台,进一步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江河岸线管理监控系统。根据江河岸线规划实施情况,逐步完善重点江(河)段、堤防、 砂场、水文、重要港口码头的视频监控。加强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建设。完善监控体系及重点江河河段水资源监控能力、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体系建设,做好抗旱重点水源地区(点)的保护监测。
(三)构建智慧交通体系
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建设。在道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运输设施及交通运输工具上应用物联网技术,对运输车辆、公交车、出租车、旅游车辆等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天蛇九变。结合地理时空信息“一张图”、各部门各行业的交通相关数据和视频监控资源,建立交通指挥调度系统李安茜,协同利用交通资源,进行流量控制和应急调度,提升交通管理与综合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城市交通信息服务能力。构建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系,通过电子站牌、手机 APP、电子诱导屏等方式为市民提供便捷及时精准的公交乘车、停车诱导、出行线路等交通信息查询服务。
建设宜宾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对宜宾境内金沙江、岷江和长江及九条地域性河流内的所有渡口、危险品码头、桥区、急流险滩区、重点作业区、船舶交通量大的区域等实施安全监管,并实现辖区水域通信覆盖。在二龙口、合江门、志诚港三个重点水域实施重点监管。结合航道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现状,依托宜宾市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工程项目建设,以建设“三个一”(建设一套应急管理体系、绘制一张电子地图,建立一个日常管理系统)为总体目标,借助大数据、 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安全监管信息化技术水平。
(四)建立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结合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以市场主体法人信息为基础完善建设法人库,建立健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各领域的信用数据,建立主题数据库。整合硬件系统、软件平台、数据库,建成跨部门、跨行业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信用信息网站,为市政府及其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全面准确的信用信息服务,并与“信用中国”网站互联互通,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加大食药质量监管力度。建设食品药品智慧化监管系统,完善食品药品企业数据库和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数据库。以肉类等为重点追溯对象,建设食品质量全流程管理与追溯系统,并在大型商场、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追溯设备、追溯应用软件系统,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可知、源头可溯、流向可查。建设药品(含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流通监控、存储与运输远程监测等系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移动执法和政务公开,健全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开发基于网站、手机终端的食品药品信息惠民智能查询系统,为市民提供食药企业综合信用信息、食药产品真伪信息、产品流向信息、溯源信息的智能查询后备情人。
三、 推动民生幸福便捷
(一)打造智慧政务
1、力推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切实做好国务院、省政府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工作。全面清理调整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动态调整前置条件目录,切实规范统一市、县(区)行政审批项目办事指南和审查标准。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办事制度标准化、政务服务标准化、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并认真执行窗口服务、并联审批、考核考评等工作标准,规范政务服务工作运行。坚持“简化、便民、合理、明晰”原则,制定行政审批标准化操作规范,进一步清理精简行政审批要件,不断压缩行政审批环节,明确每一事项审批的层级和步骤,取消不必要的层层把关、逐级审批冗长环节,减少行政审批过程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和差异性,最终实现“无差别化审批”。
2、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
依托市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刺激2005,加快建设宜宾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云上审批服务平台,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对接,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信息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实时互通共享、校验核对。整合构建综合服务窗口,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和审批办理职权集中办理、一站式办结,推动网上审批、并联审批、网上年检等新型网上政务服务模式,探索移动端、自助终端等多形式一站式政府服务平台。
整合实体政务服务大厅、政府网站、移动客户端、服务热线等不同渠道的用户入口,形成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的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实现前台一口受理、后台一网流转,逐步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相结合的便民服务“一张网”。
3、建设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
加强政务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和融合利用,引入社会力量依托大数据创新应用技术综合分析政务服务需求,基于办事信息开展跨领域、跨渠道的挖掘分析,实现政务服务多终端个性化精准推送,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
4、推进脱贫攻坚大数据共享
加强脱贫攻坚数据信息互联比对,明确相关部门之间数据共享的范围和边界,统一脱贫攻坚数据的交换标准和接口标准。及时向公众公开发布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民生工程完成情况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等信息,确保脱贫成果真实可靠。
5、打造智慧型人社服务体系
依托“以数据中心为基础的综合应用平台,以经办信息化为基础的基层平台,以12333咨询系统为基础的公共服务平台和社会保障卡综合应用”的人社“三基一卡”项目建设基础,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统一电子档案标准,建立完善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为医保提供智能监控,为社会保险基金提供智能监管和智能决策支持。依托社保卡提供本地或异地就医结算与一站式就医等服务。在保证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开放部分人社数据,融入宜宾市大数据应用平台体系。
(二)打造智慧社区
1、打造社区管服系统
建设和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综合信息系统,聚集政府和企业提供的办事、就业等各类民生服务信息,为社区居民提供在线咨询、自助服务、进度查询等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服务,实现各部门社区事务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
2、建设社区智慧生态
建设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打通社区周边商圈、O2O、B2C的社区住户一公里消费,通过场景构建实现服务创新,承载智能化门禁控制、可视对讲、智能无卡停车、物业一键缴费报修、物管信息实时查询、公共区域监控等便利服务,打造智慧社区生态圈。
3、完善社区养老功能
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建立健全养老信息化服务网络,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构建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务和应急救援服务系统万利驾校,形成以信息平台为载体,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全面发展的信息化服务网络。
(三)发展智慧文教
1、建设管理服务体系
推进教育云平台建设,通过平台提供统一的信息服务、协同办公、资源共享、家校互动、校园监控等服务功能,提供学生学籍管理、教师人事管理、资产管理、设备管理等管理功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全学科全学段的教学资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服务, 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打造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 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2、加快智慧校园覆盖
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力度,探索智慧校园先进应用,逐步覆盖全市所有学校。
3、加强文化资源共享
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四)建设智慧医疗
1、打造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
实施国民电子健康信息服务计划,完善基于新型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分诊、诊间结算、移动支付和检验检查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服务,为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优先安排就诊,全面推行分时段预约。
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机构信息水平,增强便民惠民服务效果。普及远程医疗服务,开展远程会诊类、诊断类、监测类以及诊查类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2、全面推进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
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强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实施健康云服务计划,构建健康医疗服务集成平台,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病理结果、心电诊断服务,健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机制。运用互联网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立覆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传播系统。完善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决策系统,为出入境人员提供旅行健康安全保障服务。
依托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人口健康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打通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信息通道,实现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自动归集、动态更新和规范管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全面推进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实现以中西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内部信息资源整合。 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为载体,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检查检验结果等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实时更新共享。
3、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推进健康医疗临床和科研大数据应用,加强疑难疾病等重点方面的研究,推进基因芯片和测序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诊断、癌症早期诊断和疾病预防检测中的应用,推动精准医疗技术发展。推进公共卫生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监测评估和决策管理能力。推动健康医疗相关的人工智能、生物三维打印、医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以及相关微型传感器等技术和产品在疾病预防、卫生应急、健康保健、日常护理中的应用,推动由医疗救治向健康服务转变。
4、大力推进居民健康卡“一卡多用”
全面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用卡环境改造,不断优化就诊流程,着力提升持卡就诊体验,实现居民身份识别、基本健康信息存储、跨区域跨机构就医和费用结算,促进居民个人电子健康信息动态更新。将居民健康卡打造为城乡居民便捷享受线上线下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介质,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精准归集。
四、打造水陆空通畅物流
(一)建设智慧口岸
1、完善港口智能感知体系
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宜宾港口服务和监管的深度融合,将港口的装载设备、船舶、集装箱、车辆、仪表进行联网,提升源头数据的采集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促进港口物流服务电子化、网络化、无纸化和自动化。通过信息集成和共享,实现港口与船公司、铁路、公路、场站、货代、仓储等港口物流服务企业的无缝连接,与海关、海事、商检等口岸单位的信息一体化。
2、完善港口物流信息系统
依托全市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建立完善基于云架构的港口物流信息系统,拓展宜宾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功能,完善基础数据库,丰富物流信息服务品类银蛇谋杀案。建立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时记录进出港危险货物基本信息、安全应急等信息,加强动态信息管理,实现风险管控、重大危险源的痕迹化管理。结合时空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各类物流数据在地图上的整合和可视化展现。加强大数据分析应用,开展定制化信息服务,提升港口作业和物流效率。
3、优化港口物流运作模式
建立全程一单制服务方式,提高宜宾港口物流运作效率。依托港口智能感知体系,实现进出闸口等港口作业智能化管理。加快货运信息采集交换、货物状态监控、作业自动化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逐步实现货物实时追踪、全程监控和在线查询。推动“互联网+港口”应用,探索电子运单、网上结算等互联网服务新模式。加强宜宾港与上海港、武汉港、重庆港等港口合作,大力发展公铁水等多式联运,推进长江干流起点航运物流中心建设。
4、促进信息共享业务联动
深化 EDI 技术应用,推广使用集装箱电子数据报文标准等基础信息交换共享标准,推进不同运输方式和铁路、水路、公路运输企业与物流企业间联运信息和物流信息的开放共享与互联互通。加强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打造区域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与上级信息系统和有关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信息系统衔接,及时上报重点物资运输等信息,做好重点物资运输动态监测与组织协调,提升水运经济运行分析水平和行业运行监测能力。
(二)推广智慧物流
1、加大智慧物流园区建设
推进物流园区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实现“光纤+4G+WiFi” 网络无缝覆盖。推广应用条码技术、RFID、GPS等先进技术,建设自动分拣系统、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智能化物流运输管理系统、车辆监控与调度系统、配送平台等物流信息化应用系统,提高物流的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水平。 开发操作终端,进一步实现数据采集、融合、处理,形成大数据预测与执行、物流库存可视、智能协作和智能优化,推进物流精细化管理示范园区建设。
2、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加快推动全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行业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与整合,推进跨行业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全市物流信息的统一采集和调度管理。构建与长江沿江地区主要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系统互联、信息共享的核心物流信息网络体系,推动宜宾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建成多式联运、货代通关等为代表的行业、区域和园区型物流信息平台,以信息化提升集装箱多式联运效率。推进与商业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广泛合作,融合相关物流信息资源,共建全市物流信息服务网络。
3、开展物流数据挖掘利用
整合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各种数据资源,建立物流数据分析模型,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准确及时展现物流主要问题和关键瓶颈,进一步开展物流业务大数据评估推动流程优化;在对业务进行实时监控和准确评估后,利用大数据对物流情况进行预测,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物流可视化管理、降低成本等,同时为宜宾市各级政府制定50进出口相关政策提供有效支撑。
4、拓展物流上下产业链条
通过货源、车源、需求源等物流信息的互通互换,整合买方、卖方、物流方的相关资源,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打通物流供应链,推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同联动,促进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和物流业融合发展。推进物流交易、供应链、跨境电商等合作模式,鼓励“物联网+供应链管理”等业态模式的创新发展。
五、提升城市宜居宜游
(一) 推进生态环保建设
1、强化数据整合共享
充分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影像识别等技术,统筹规划建设物联网环境监测信息直采系统,提升对全市污染源、污染监控点、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等的监测直采水平。建立环保领域数据标准规范和资源目录,完善环境领域数据编码标准和规范,梳理建立环境主题数据库资源目录体系,明确数据来源和采集、更新、管理、维护、交换相关的要求,明确职责。加快环保系统内部数据整合,按照环保领域数据标准规范要求,加强对污染源、监测点、环境执法等业务数据的梳理,实现“一源一档”、“一点一档”、“一企一档”,提高数据的准确度。加强全市环境数据整合,通过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完善与城管、卫生、食药监、交通、工商、安监、气象、农业、林业、公安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协议,丰富环境主题数据库内容, 为环境监测管理和生态保护相关业务协同和大数据分析应用奠定基础。结合时空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各类环境数据在地图上的整合和可视化展现。
2、加强数据分析应用
完善针对环境信息的基础统计和各项报表功能,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应用,建立针对各类环境监管需要的监测预警模型,逐步完善基于监测数据的预测预警功能。
3、加强环境监测管理
基于物联网环境监测信息直采系统采集的数据,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测平台功能,加强对全市各类污染源、监测点的监督管理,完善对污水、空气质量、机动车尾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的监控,提升环境监测及时性、准确性。结合监管和服务需要,完善环境监管、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功能,提高与环境相关的联合审批和执法管理水平。
4、部门联动信息共享
加强与发改、城建等部门在企业新建环保项目领域的审批管理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完善审批业务与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网上审批大厅、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等渠道和门户的对接,方便企业办事。加强环境执法信息与企业信用评价的联动,推进企业信用评价信息在环保项目建设审批等业务中的应用。在污染监测、危险废弃物、危险源与危化品管理等领域,加强与工商、城管、安监、卫生、食药等部门的执法联动和违法信息共享。
5、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在保障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加强移动办公方式应用,实现移动办公系统与现有业务系统的全面对接,重点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移动执法和应急指挥环境下的移动办公支持。 根据市民对环境信息的需要,通过门户网站、 APP、社区显示屏、短信平台、微信平台等渠道,为全市居民提供及时、准确的环境信息服务。
(二)大力发展智慧旅游
1、着力融入三次产业发展
将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立体交通等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通过旅游业发展拉动投资、促进消费,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居民收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环境优良、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体验基地,促进“城里人”下乡消费,实现农旅互动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大力宣传“中国酒都”、“第一张新闻纸”等名片,推进五粮液等工业旅游景区建设,开发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即食食品等,推动旅游与工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会展业、信息产业和养生服务业,推动旅游业与影视、动漫、演艺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旅游服务质量,推动宜宾创建现代“宜居、宜业、宜游”的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培育一批专业化旅游骨干企业,全面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努力提升宜宾旅游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2、着力培育多彩旅游业态
一是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深入挖掘宜宾多元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塑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 二是发展自助自驾游偷听女人心。推进游客集散中心建设,打造一批自驾游营地,完善旅游交通的信号系统,努力把宜宾打造为川滇黔渝乃至全国游客神往的自驾游胜地。三是发展“银发旅游”。挖掘苗医药资源、长寿文化,推进宜宾长江国际医养中心项目建设,构筑以康体养生、温泉养生、中医养生为一体的养生体系,打造中国银发旅游胜地。 四是发展城市旅游。加快国家级、省级生态旅游休闲区、旅游度假区申报、打造工作,完善城市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公共服务设施,把宜宾中心城区打造为川滇黔渝区域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
3、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挖掘、发展和弘扬宜宾饮食文化,包装推出宜宾燃面、全竹宴、李庄白肉、宜宾早茶等特色美食饮品,并加快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度假酒店。加快铁、公、水、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服务系统实现有机联接,让游客更方便快捷的进入宜宾。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对游客的需求充分考虑关雎凤仪,赵雷画线下加快散客服务中心建设,线上开通游客咨询服务网。着力打造、规范一批旅游购物点, 开发一批旅游文化演艺精品,创办旅游节庆赛事,推动宜宾旅游的层次和品质不断提升。
4、完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全市统一规划、部署,完善机场、车站、码头、星级宾馆、3A级以上景区景点的4G/5G网络覆盖和重点景点的无线热点覆盖。推进旅游服务资源数字化建设,重点完善4A级以上景区完善语音导览、三维实景等数字化资源建设,开展景区智能导览服务。在现有宜宾智慧旅游网基础上,加强对旅游资源、服务信息的梳理,完善与 OTA企业的对接;建设跨区域的综合电子支付和旅游结算系统, 优化门户网站与APP相应的商务交易功能;完善基于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服务入口建设,加快重点景区服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景区、智慧酒店等旅游示范产品宫崎勤,打造智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全流程旅游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基于位置、覆盖全程全域、多语种的 O2O旅游综合服务。
5、加快信息采集整合共享
建设完善旅游领域数据标准规范和资源目录,加快全市与旅游监管服务相关的交通、住宿、气象、景区景点等信息采集和梳理,建立全域旅游主题数据库,为旅游领域管理、服务和营销等大数据分析应用奠定基础。
6、提升旅游综合监管水平
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旅游监管,加快视频、人流量、温度、湿度等监控监测设备在重要区域的部署。建设旅游综合监管平台,完善旅游车船监控调度系统、旅游景区监管系统、旅游市场监管系统建设,实现对全市旅游车船的实时监控和调度指挥,以及对全市各景区流量监测和视频监控,并对旅游服务企业(如酒店、餐馆)和从业人员(如导游)进行档案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旅游投诉处理流程,建立闭环管理和信息公开机制,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投诉处理服务,并将投诉结果用于对相关企业的信用评价。
六、 加快产业创新发展
(一) 探索发展智慧农业
一是探索建设农技推广云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农技推广管理、农情及突发事件信息采集平台,用移动云终端武装农技推广人员,创新农技推广与管理手段,全面提升以农技推广人员为核心,相关社会力量参与的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二是探索建设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构建集成各类农村农业信息化资源的农村信息综合云服务平台,探索面向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多元化服务模式、机制体制。三是利用土地流转管理平台支持项目建设,平台底层架构按照农业大数据建设要求设计,并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成熟一项应用就叠加一项。同时,将农业大数据产业园纳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安排,建设依托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融合农业大数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软件开发、关联设备研发制造、农业大数据人才培训、农业大数据增值开发服务以及冷链、快递等关联产业,建设融科技、产业、文化于一体的农业大数据科技园,积极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二)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加快特定行业领域的数据汇集与应用,如建立白酒、茶业等行业大数据。 借助“一带一路”良好机遇期,帮助白酒、绿色食品、商贸流通、现代纺织、装备制造、金融等重点行业打开市场,推进各行业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深度融合。建设西南区域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中心。结合宜宾市打造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的战略部署,实施“互联网+农产品”、“互联网+农村”,促进电子商务与农村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构建特色明显、产业链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的电子商务聚集区,打造电子商务发展载体,在中心城区打造服务业功能区,在县(区)根据产业优势发展特色集聚区,以中心城区服务县(区)发展,实现区域电子商务资源的集聚、协同发展。改善电子商务基础支撑环境,为全市电商企业提供基础支撑服务,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辅助企业轻装上阵,快速发展。
(三)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全面促进两化深度融合,通过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产品创新、制造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进装备制造、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对接。支持和鼓励典型行业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模式,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
(四) 构建“双创”生态体系
融合技术、物理空间、市场资源等能力,依托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宜宾科创城培育全要素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提供从初创、成长到壮大各个发展阶段的全方位服务和全流程孵化。搭建科技创新创业网络信息平台,促进在孵企业和专58业服务机构的信息发布、交易和合作交流。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建设网上技术交易市场。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以重点企业和第三方机构为支撑,构建行业性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第八章 宜宾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一、 商业模式分析
按照投资主体划分,投资运营商业模式可分为政府投资类项目和企业投资类项目。政府投资类项目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一般归政府所有,按照建设和经营权,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政府建设政府运营、企业建设政府运营、政府建设企业运营、企业建设企业运营四种类型。企业投资类项目一般投资、建设、运营均为企业负责,按使用权和最终所有权,又可分为政府使用政府所有、企业使用政府所有、政府使用企业所有和企业使用企业所有四种类型。
如果仅考虑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则目前常采用的投资建设运营模式包括政府自投自营、企业投资运营和企业投资政府运营几种,如下表所示。
表 3 投资与运营组合


按服务对象和提供服务的对象,本规划包含的项目大致可以分成 3 类:1)面向政府部门的政务办公、内部管理类项目,此类项目一般由政府部门出资,由政府部门自身信息化部门建设,或者由政府部门向符合资质的企业购买服务;2)面向公众(包括市民和企业),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类项目,此类项目一般涉及面较广、公益性强,一般也由政府出资建设并提供给公众; 3)面向公众需求,由企业投资的商业类项目,由于此类项目往往满足的是超出基本公共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一般由公众根据自身需要自己出资向提供服务的企业购买,企业则通过提供相关的服务获利,因此此类项目投资主体也一般为企业。
为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缓解财政资金压力,建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承担,并关注项目融资模式下的 BOT、BT、BLT、BOOT、BOOST和 PPP 模式:
BT(Build-Transfer)建设-移交,指项目公司总承包后垫资进行建设,建设验收完毕再移交给政府部门。
BLT(Build-Lease-Transfer)建设-租赁-移交,指政府出让项目建设权,在项目运营期内政府有义务租赁项目,赁期结束后,所有资产再转移给政府部门。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指政府部门与企业签订特许权协议,授权企业来承担该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特许期届满,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BOO(Build-Own-Operate)建设-拥有-运营,指开发商按照政府授予的特许权,建设并经营某项基础设施,但并不将此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或公共部门。
BOOST(Build-Own-Operate-Subsidy-Transfer)建设-拥有-运营-补贴-移交,指开发商按照政府授予的特许权,建设并经营某项基础设施,政府通过补贴的形式将项目收回。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也称为“公私协作”融资模式。这种模式是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合作各方参与项目时,政府并不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在这种模式下,私营企业的投资目标是寻求既能够还贷又有投资回报的项目,政府的社会经济目标是通过投资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建设运营思路
(一)政府和社会投资者联合组建智慧城市产业投资平台,主要由市政府委托的产投公司、社会资本、产业投资资金及智慧城市的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产业投资基金。
(二)组建成立智慧城市运营公司,负责智慧城市总集成和总运营,积极依托智慧城市政务云计算中心大江保卫战,建设数据共享、数据开放和数据创新应用平台。
(三)建设智慧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双创平台”,推动带动上下游智慧城市产品与服务提供商组建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共同建设智慧产业园区(基地),投资孵化智慧城市中小企业,推动大数据创业创新,加快智慧城市应用和建设。
三、建设运营监管
(一)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政府通过向运营公司支付资产可用性服务费和运维绩效服务费来购买服务。可用性服务费和运营绩效服务费纳入年度的财政预算。
(二)完善全生命周期成本节约及激励相容机制设计。有效激励社会资本从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统筹考虑本项目的建设及运营维护等,保证质量优、成本可控。
(三)加强量化考核。分类建立绩效考核指标,加强建设期可用性绩效考核和运营维护期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竣工验收的标准和运维绩效付费支付挂钩。
(四)创新竞价方式。推进项目竞价给予社会资本的充分自主选择权,在可用性服务费年支付比例方面,社会资本可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回报要求等因素自主选择可用性服务费支付年限及年支付比例上限之内的支付比例。
第九章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计划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的推进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建设阶段、全面提升阶段和深化成效阶段。
基础建设阶段( 2017 年 4 月—2017 年 12 月)
在本阶段,对数据资源体系、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政务云计算中心、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时空信息平台等建设任务进行更进一步需求调研、深化设计及启动建设。同时该阶段主要推进推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智慧应用,整合各类行业应用系统,建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汇聚政府各类大数据资源; 2017年底,争取10个政府部门实现数据开放。
在政务和民生领域,以“互联网+政务服务”、“爱?宜宾”网为重点,同步开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初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会治理领域,重点建设智慧交通项目,同步启动城市综合治理、智慧食药和智慧公共安全建设,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在产业创新领域,优先启动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示范建设,同步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推动信息经济创新发展。
全面提升阶段( 2018 年 1 月—2019 年 6 月)
在本阶段,重点工作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由各牵头单位分别促进各领域的系统应用和业务协同,完善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完善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教育等重点项目,保障公众服务普惠均等;通过基础建设阶段示范应用积累的经验,实施社会治理工程、政务和民生工程、物流通畅工程、生态环保和旅游工程、产业创新工程,在基础设施、惠民服务、城市管理、生活环境、产业体系五大领域全面开发各类应用,包括智慧民政、智能旅游、智慧物流、智慧生态环保、智慧安监等应用;同时面向企业、公众提供数据资源增值服务,扶持更多创业企业,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巩固深化阶段( 2019 年 7 月—2021 年 12 月)
在本阶段,各项智慧应用深化推进,支撑体系逐步完善,重点工作是显成效、促发展。进一步提升感知获取能力,实现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全面深化各维度信息共享与业务系统,提升数字政府的建设,实现全市范围内的统一决策分析支持。专项领域建设成效显著,产业转型、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同时,持续优化环境,加强组织机制、人才保障、投融资体系的建设妈妈的吻简谱,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智慧宜宾良性运行机制。
第十章 宜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策略保障
一、 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协调统筹
(一)建立健全宜宾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推进和统筹协调机制。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协调推进工作,按照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原则,对智慧城市建设资金、项目审批、共性应用统筹管理进行协调和监管。各县(区)应建立相应的推进机制,按照全市部署,负责本区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二)新设立宜宾市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主管部门。借鉴国内先进城市已有成熟经验,新设立宜宾市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主管部门,整合现全市各部门智慧城市、大数据、电子政务等职能, 承担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相关工作,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开放、业务协同和开发利用,实现大数据的全流程治理。
(三)强化专家咨询支撑。充分依托国家新型智慧城市专家智库的作用,对宜宾新型智慧城市推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为智慧城市项目的落地及持续更新提供业务和技术咨询。
(四)结合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双城”建设, 联合浪潮等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企业, 成立宜宾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使宜宾在新型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等方面引领全国。
二、 强化标准建设,完善政策法规
(一)统一建设标准,完善操作细则。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 2016〕51 号),开展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制定完善基础信息采集、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标准、信息系统接口标准等领域技术标准和实施细则,推广各种技术标准规范的应用,提高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水平。
(二)研究制定符合宜宾的政策体系。在国家、四川省现有各项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政策的框架下,结合宜宾市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研究制定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产业促进、创业创新、数据共享开放、投融资、人才培养、信息安全等专项政策。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政策, 提高各项制度、法律法规、建设标准的协调性、可操作性。
三、 创新运营模式,加大财政投入
(一)坚持财政投入与吸引社会投资并重的原则,发挥PPP 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运营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资金保障体系。依据《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在农业、水利、生态环保、市政基础设施、科技、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根据项目不同情况, 采取 PPP 等模式参与智慧城市项目建设。
(二)积极争取国家、省等上级部门对宜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任务相关的专项资金支持或政策性补贴。争取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等各类信息化试点、示范或配套项目,加快相关领域建设进度。
(三)加强本级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工作的资金保障。整合现有财政信息化资金,安排用于信息化建设。统筹安排全市项目建设,优先支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支撑平台、政务能力提升、大数据创新应用、产业培育等项目吴桥中学。
(四)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大力加强社会融资。通过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服务外包补贴、融资担保等各种形式,吸引和鼓励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宜宾智慧城市建设。制定专门政策保障投资企业合法权益,为社会资本提供政策优惠,形成政府、市场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四、 建立考核机制,实施绩效评估
(一)将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和检查结果纳入各部门各县(区)工作考核体系,确保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考核制,强化对实施执行进度和质量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加强对应用成效的量化评估,定期对责任单位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形成预算动态调整和约束联动机制,将项目申报计划落实情况和项目应用效果评估纳入对部门领导、项目负责人的考核内容。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对工程咨询、设计、监理、验收测试和成效评价等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跟踪。
(二)建立智慧城市统计监测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年度建设工程和发展水平评估,形成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估机制,定期发布宜宾智慧城市发展报告,向社会宣传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五、 坚持多措并举, 强化人才支撑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人才战略,创新人才成长、引进、使用和激励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物质和荣誉的双重激励作用,创建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二)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通过实施各种优惠政策,从国内外发达地区引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高层次人才在户籍迁移、配偶就业、子女入托转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在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信息产业重点企业科研工作站,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复合型人才等高端人才70的培养培训。
(三)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提高在职人员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加强对政府公务人员、企业领导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和获取信息服务的能力,专门为老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了解信息技术与产品提供宣传培训手段。
六、 强化安全管理,保障信息安全
(一)完善信息安全组织体系。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夯实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各党政机关网站和重要信息系统应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同步运行的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从业务需求出发,建立以网页防篡改、域名防劫持、网站防攻击以及密码技术、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为主要措施的网站安全防护体系。
(二)加强信息安全监督管理。加强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强化信息系统审查机制,开展相应等级的安全审查、安全等级测评、风险评估和管理,做好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整改和监督检查。建立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智能监控、分析预警、追溯和防御等服务,定期开展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检查, 开展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运营维护技术人员的专门培训, 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演练,提升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对于有必要的管理对象,建议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安全运维长效机制。
(三)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定期组织网络安全责任人安全培训,加强信息安全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与人事制度相结合,形成对信息安全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录用、调岗、离职的管理机制,对在岗人员开展相关考核,切实把好用人关。
本文来源:宜宾市政府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办公室
声明:智慧城市决策参考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
1.报告精读 | 世界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6~2017)
2.好文 | 对智慧城市公众参与的探索或闲扯
3.罗兰贝格 | 2017全球智慧城市战略指数发布(附下载)
4.深度丨关于智慧城市的十大反思
5.十一大趋势告诉你 如何掘金智慧城市万亿市场?
6.图解 | 一张图看懂国脉数据基因
附:国脉数据基因产品简介及视频

来源:智慧城市决策参考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