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秦雪梅哭灵【视频】- 山脉里灵动的音律,通山山鼓 民俗-畅游通山

发布时间: 2018-04-25 浏览: 434
【视频】| 山脉里灵动的音律,通山山鼓 民俗-畅游通山


唱潇桥

2006年,在咸宁市公布的首批1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通山县的“山鼓”、“山歌”等五项榜上有名;最近,“通山山鼓”被省人民政府公布定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000余年的音律

通山山鼓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击木而歌至击鼓而歌,由击战鼓号令军队至击鼓劳作,再到如今的纯属击鼓娱乐庆贺,历经3000余年。
位于古吴楚交界处的通山掌家娘子,古时有士兵屯边,士兵垦荒时,常击鼓以催工。据当地专业人士考证,通山山鼓经历了春秋至三国的形成期我的重生传奇,晋至唐宋的成熟期,明清至民国的普及期。
清同治年《通山县志》载:“山壁晴光,桥沟夜月情深到来生,渔歌樵唱,田鼓寺钟”,这里的田鼓即栽田鼓。它分布于通山各地,影响周边的崇阳、咸安、阳新及江西修水武宁等县铁桦木。
1988年,《通山山鼓·喜耘禾》参加湖北省民间歌舞电视大奖赛获银奖,并由省电视台拍摄选送至中央电视台作为建国40周年大庆的优秀节目展播。
1998年以来,湖北省、咸宁市每年联合通山举办“九宫避暑节”——通山山鼓作为必演的节目向社会推介。
2004年,山鼓舞《竹山情》参加中国第四届竹文化艺术节淮滨天气预报,演出受到观众好评。同年,韩国民俗代表团赴通山采录了通山山鼓,让这个独特的民间艺术传到了异国他乡。
2006年3月份,我省著名民间文艺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到通山调研时说:“通山山鼓与春秋战国时的战鼓有关系,古通山属吴楚交界处,战事颇繁,常以击鼓进兵、退兵,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文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2007年,通山山鼓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争取申请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2010年,以山歌山鼓为形式的民俗歌舞《白云深处》赴新加坡演出,在异国展尽风采石野容子。
山鼓不是寻常音

通山山鼓,均由杉木板拼制。较大的鼓腰直径20厘米,鼓面直径16厘米,高31厘米;较小的鼓腰直径15厘米,鼓面直径10厘米,高33厘米。
双面鼓类,鼓面由牛皮蒙制,用钢钉按品字型密密钉固。鼓面有阴阳八卦图。鼓捶一般取楠竹为材,捶头有的讲究到包装有麂角,当地老农口头禅有“一根鼓捶七寸长”之说。小的鼓,鼓内装有簧弦,敲击时声音振荡,有回声。鼓腰两面相对安有圆环毒奶色,以便唱时拎在手上击打。
通山山鼓因劳动场面的大小,分为单鼓,双鼓,多个鼓(俗称穿茅厮窖)。演奏者主要有鼓匠和歌郎,击鼓者被称为鼓匠,接唱者被称为歌郎。鼓匠在其中起督活催工的作用。演奏形式一般为20多人一面鼓,鼓匠边击边唱,一唱众和,能起到指挥生产、鼓舞干劲的作用。
山鼓在山地上用,叫“挖山鼓”,在水田劳作叫“栽田鼓”,在旱地锄草叫“薅草鼓”等。有歌郞答歌,劳动者和歌,劳动者多在繁重的农活中享受歌鼓传达的韵味。
过去,每逢农忙时节,村民以换工协作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劳动。为了提高工效,热闹劳动场面,劳动时常以打山鼓、唱山鼓来消除疲劳、鼓劲提神。如果参与劳动者多,劳动场面大,甚至隔着一个小山岭,那么就有两至三个鼓师,在劳动者的前头敲鼓唱歌。
鼓匠演奏时蒋建琪,鼓悬于腰部,右手拿棰击鼓,左手托住鼓的底部,配合着用手指调节显密佛网,击出“打”、“的”、“咚”三个不同的音。鼓点经常变化,节奏较慢的叫“长号”,有“单五棰”、“双五棰”、“双马过桥”等;节奏较快的称“短号”,包括“小五棰”、“小三棰”、“鸡啄米”等。
通山山鼓唱词及唱法有固定格式,一般一天要唱五支号子,即五个不同的方言音韵所组成的歌。歌词有成套的唱本春咲千和,也可即兴编唱。上午唱了“请歌郎”、“来”、“中”韵后,由鼓匠掌握唱些“散歌崽”。中午唱“送茶”、“歇中”江山风雨情,为“消”、“西”韵的号子,其中“郎”韵号子又叫“乱插花”,可以串唱其他韵,如:“花”、“高”、“连”、“英”等韵。下午唱“历史古人”。到收工时,鼓匠领唱“收工号子”,众人和唱,结束一天的劳动。
原通山县音协主席陈友生多年从事民间音乐研究,认为“山鼓鼓音清脆,唱腔丰厚,旋律高亢婉转,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明月照尖东,是比较古老的歌腔类别,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现任县音协主席乐鹏程多年收集山歌,出版了20万字的精装版山歌集秦雪梅哭灵。
3000余年的音律

无论时代怎么演变,通山山鼓始终借了这片丰厚的土地,迸发着勃勃生机。
近几年来,通山成立山歌山鼓协会50多个,成员达1500余人。宗一童他们不仅有自已的组织与章程,还有歌谱、词曲、乐队、基地,把平常日子过得如过节一样热闹。大路乡山口村山鼓分会有25人,他们以普法和宣传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走村串户表演《六个老头赞普法》、《老俩口挖塘》、《少生快富》、《反邪教》、《不赌博》等节目,以山鼓为主打戏,辅以二胡、快板、歌舞。
大路乡坳上焦村的焦家柱,今年76岁,是山鼓的传承人亭长小武,从祖上算起是第四代鼓匠传人了。他16岁参加生产队劳动时,即师从当地有名的鼓师,学到了不少唱本和演奏技巧。如今,他能唱300余首山鼓歌我为购物狂,向百余名上门求教的人传授过山鼓击唱技巧与内容厦门滚蛋谷,并频频地在当地政府举行的歌舞活动中亮相。
到乡镇,你随便找一个60岁以上的老农,他都会唱上几首山歌。
今年夏天,笔者来到通羊镇德船村,上百村民又歌又舞,欢娱了一整天——那天是夏氏族人为商议做宗祠而举办的聚会。有个60来岁的农妇没被安排到上午唱,心里十分不悦,她见我们采风者要走,便叫住我们:“我半夜起来磨豆腐,一清早就上山摘野菜,你们说走就走咋行?至少要等到下午5点半上海惠生堂!”你看,农民那种释放热情的心情是多么的迫切!
在通山县通羊城关,你可在街头看到许多卖当地山歌碟子的,每个夜晚,你在夜市还可看到一伙一伙的人,在那里听人唱山歌,在一些农家乐或旅游景点,你还可见到打鼓说书的。
2010年,黄沙铺镇举办打鼓说书大赛,获奖的十几名选手都是地道的农民。
山鼓伴着人们生活的步伐前行,它走过的路恰如深山溪流,始则激越跌宕,继而林间千环万转,村舍间盘桓缠绵,再缓缓地流入城市的江湖。有理由相信,它会始终活在山民的精神里。
本文转自咸宁时光
投稿请电邮lele@holdto.cn,或联系微信号zll13476897280,采用即付稿酬。原创图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