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彭晓冉【视频】国务院副总理的散文,太美!回良玉:我所认知的水乡情韵-小镇周刊

发布时间: 2019-03-26 浏览: 294

彭晓冉【视频】国务院副总理的散文,太美!回良玉:我所认知的水乡情韵-小镇周刊

彭晓冉
我所认知的水乡情韵
文 / 回良玉
我是一个地道的北方人,有幸在素称水乡的江苏工作过。那段时间虽然算不得长,但确实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段岁月,是我事业中宝贵的一段经历。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凝聚的情感,往往不能简单地用时间长短来衡量。江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在这方热土上,我接触了许多豁人耳目、沁人心脾的风物,听到了许多启人心智、陶冶心灵的故事。
无论是在江苏工作期间还是离开之后,我都一直在思考,江苏省情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江苏文化的鲜明特色是什么,江苏人的显著特质是什么?答案不一而足,但似乎都离不开水——长江的万丈豪情、黄河故道的历史悲情、黄海的澎湃激情、运河的千古幽情、太湖的秀美风情、秦淮河的婉约诗情,以及种种与江苏有关的讯息,时如汩汩清泉扑面而来,时如万千江河涌入胸怀,在我心中反复激荡回响。
水能千古恒常,水为万物所需,水是江苏凸显的文化符号。我所认知的江苏地域的根、本、魂,江苏风情的意、蕴、脉,江苏人文的精、气、神,早已与这包容万物、滋养生命、情韵流动的水融在一起了。


造化神奇 依水而生
江苏多水,江苏的水形态各异,江苏的水有着独特的情韵,这是我对江苏省情特点最突出的一点认知。
在江苏工作期间,我常常讲起历经多地工作后的一个体会,就是对一个地方的域情,本地人或许是“身在此山中”的缘故,未必都有很深刻的感受、很清晰的认知。外面来的人往往会于映照比较之中产生更加鲜明而敏锐的感触,反而能看得更加明了。
在中国,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运河皆备的省份只有江苏。这里辖江临海、扼淮控湖,京杭运河纵贯南北,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面接近六分之一,平原面积占70%,水面和平原的占比在全国各省区中都是最高的,这里水网密布,有大小河流2900多条,大小湖泊290多个,五大淡水湖,江苏就占了两个,太湖和洪泽湖。
万里长江在江苏境内被赋予了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扬子江。没有了金沙江的奔腾激越,没有了川江的险滩急流,也不像荆江九曲回肠,长江至此江面开阔、水静流深,浩浩汤汤与大海相会相融。就像人的一生,青春期总有些叛逆,血气方刚时不免躁动,待到阅历和历练多了,方才变得深沉含蓄、大度平和。

千里淮河虽然水量、长度未必居前,但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古代“四渎”。淮河还与秦岭共同构成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广为人知。
说起淮河,那是一部交织着喜乐与哀愁、辉煌与苦难的历史。淮河流域平畴沃野,物产丰富,素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但宋至清近七百年的时间里黄河鸠占鹊巢、夺淮入海,直到1855年再次改道,把清清如许的淮河折腾成一条横贯苏北大地的废黄河。黄河改道给两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其裹挟的泥沙也重塑了苏北地貌,孕育了广袤的沿海滩涂。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治淮成效卓著,淮河两岸旧貌换新颜,呈现勃勃生机。江苏治淮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在艰难曲折中奋进的一个缩影。

“沧海桑田”的故事,让江苏来述说最为生动。
数千年来,大江大河大海的吐纳交汇,使这里成为泱泱中华最年轻的土地之一。唐宋之前,今天的南通还是海里的一些沙洲,经过千年“拼盘”,方有了今天的模样。盐城的滩涂资源十分丰富,现在仍以每年3万亩左右的速度继续生长,对人多地少的江苏来说,这真是一片神奇的“息壤”,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当年北宋名臣范仲淹在盐城所修筑的海堤如今已成204国道线,而海岸线整整东移了50余公里。大自然的伟力,无疑是最雄奇的。
如果说,自然的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那么人工运河则是人类文明的杰作。江苏地势低平、水系发达,为运河的开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关于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可谓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开凿的胥河,有的说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时开凿的邗沟。近些年有人提出,更早之前的泰伯奔吴后,在今无锡梅里兴修水利开凿的泰伯渎,为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
无论是哪种说法,“运河之祖”都在江苏。

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和终点虽然都不在江苏,但1794公里的运河有将近一半在江苏。大运河的修筑对沟通南北、发展经济、稳固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大运河开通之后,中国以淮为界、南北分裂的时间大大缩短,特别是元明清三朝,大运河俨然成为关系社稷安危、维护国家统一的生命线。
从历史角度客观地看,隋炀帝其实完成了一件大功业,唐朝诗人皮日休曾留下点评隋炀帝的千古名句——“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在今年6月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大运河当之无愧地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反映出中国人民超常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有人发现,在中国的版图上,北部横亘东西的长城与东部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仿佛是写在神州大地一个巨大的“人”字。这样的发现具有丰富的想象,寓意却不乏深刻。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两项最伟大的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伟力。而江苏段大运河河道最长,文化遗存最多,保存状况最好,利用率最高,至今仍是繁忙的黄金水道,因而江苏也当然地承担起了牵头申遗的任务并不辱使命。

江河湖海奔流汇聚的地方,自然蔚为壮观,但有时未免单调,时间久了会有“审美疲劳”。江苏的水韵之美则不然,涓涓流水润湿了这里的青山,滋育了这里的良田,激活了这里的园林,扮靓了这里的城乡,显得多彩多姿,令人百看不厌。
江苏的山大多不高,但山因水而秀美,水缘山而朗润。镇江三山夹江耸峙,大江壮其声色,中泠泉水增其雅致;苏州虎丘号称吴中第一名胜,剑池平添三分神韵,憨泉更显一般灵秀;连云港花果山雄峙黄海之滨,俯瞰浩瀚海波;南通狼山卧于海头江尾,是江海平原唯一浅丘,高仅百米却位列佛教八小名山。
江苏的山川因有水的润泽而扬名,景色之美、名声之隆让不少高山巨峰亦然失色,吸引文人雅士纷至沓来、登临酬唱、陶醉其间,创出“米点山水”画法的宋代书画家米芾就定居镇江,或许正是这儿的江水激发了他的灵思,浸润了他的笔墨。

江苏的田,则是因水而沃、因水丰饶。“一水护田将绿绕”,王安石闲居金陵时写下的诗句正是江苏万顷水田的美丽注解。太湖流域的圩田,是长江流域农业开发的重要标志。苏中里下河流域的“千岛菜花”堪称人水和谐的典范。所谓千岛,实际上就是一块一块的垛田,田上种油菜,河沟里养鱼虾,各得其所、和谐共生,收获的不仅是鱼虾菜蔬,还有惊艳宜人的美景。
择水而居、逐水而迁,可以说是人类活动的一大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依托。而城市作为人口集聚的载体,其形成和发展往往与水息息相关。江苏的城市,更是因水而兴、因水灵秀。
常州的淹城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运河四大名城,江苏占了三座——苏州、扬州和淮安。

苏州古城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但建城史起码要比威尼斯早上千年,如今“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依然;扬州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城,邗城与邗沟同步建造,扬一益二的绝代风华就是拜大运河所赐,这次大运河申遗扬州也是牵头城市;淮安历史上是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点,清朝漕运总督驻地,南北人流货物集聚于此,古淮安城焉能不富庶?
世人都说,南京虎踞龙蟠,实际上紫金山、幕府山、古城墙的美景,与长江、秦淮河、玄武湖的映衬是分不开的。往日的徐州,总给人一种重工业城市的粗重之感,可现今烟波浩渺的云龙湖确给徐州平添几多灵秀。
大城如此,小镇亦然,特别是那些古镇几乎都是依水而建。甪直最有意思,因水流为“甪”形,便改名“甪直”,以水的形状作地名的,估计世界上都不多。江苏地名中带水的比比皆是,有人统计过,南京因水而起的地名就有229个,占其总数的17%。

所谓“胸中有丘壑”,园林无疑是造园者将心中的“桃源”搬到现实中来了,然而能让假山竹木、亭台轩榭活起来的必有一池碧水。江苏园林首屈一指,苏州的拙政园、南京的瞻园、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虽各具特色,但一溪清流、一池风荷都是少不了的。
有水就有桥梁,就有津渡,就有码头。扬州二十四桥几度繁华而又几多离愁别恨,苏州宝带桥屡经兴废而不倒,南京桃叶渡、镇江西津渡等也都是闻名遐迩。这些地方,往往既是南方漕粮的汇集起运地,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士子达官、商贾旅人渡江络绎于此。
千百年来,春风又绿、明月照还的美景还在,如今走在青石板上,船桨的拨水声依稀可闻,旅人匆匆的足迹也隐约可见。

水的滋育,让江苏成为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繁体“蘇”字拆开,即为“鱼米”。江苏与粮食相关联的地名也不少,太仓、常熟、大丰等地名都寄托了人们对五谷丰登、仓廪殷实的愿望。
自唐代以来中央王朝供给便仰仗东南,号称“苏湖熟、天下足”。后来江苏稻米种植减少,桑棉增多,丝织业和棉织业获得大发展,清朝便在江苏设了江宁、苏州两个织造府,足见当时纺织业之兴盛。虽然“苏湖熟、天下足”让给了“湖广熟、天下足”,却也赢回了一个“衣被天下”的美誉。
今天,江苏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工业增加值列全国之首,即便如此,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也始终没有动摇过,农业现代化水平全国领先,水稻单产连续多年居全国主产省之首,粮食总产量一直居全国第四、五位,粮食自给有余,这确实十分了不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江苏的饮食也深深地打上了水的印记,比如长江三鲜、太湖三白,比如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比如南京板鸭、高邮双黄蛋,等等。
过去讲,“漕运之地必有美食”,著名的淮扬菜系,就起源于运河古城淮安和扬州。此外,老百姓的日常饮食也离不开水鲜水菜,八卦洲的芦蒿、水芹是不少南京人的最爱,至于莲藕、荸荠、菱角、茭白等“水八仙”更是遍布江淮南北。
即便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生活必需品,在江苏也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江苏淮盐、镇江香醋、“三沟一河”(汤沟酒、双沟酒、高沟酒、洋河酒)、碧螺春茶都是海内闻名的佳品,这些都离不开水的滋育,离开这里的水,便没了这个味道。


上善若水 为水所润
在中华文化中,以水喻人的传统久矣。“上善若水。”这应该是对水最高的褒奖,也是对“善”精妙的概括。古往今来,世人也对此作了无数的阐释。
《道德经》中指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大致意思是说,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水往低处流”,总是处于众人所不愿待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于“道”。水性仁爱,滋润万物,生生不息;水性坚韧,水滴石穿,百折不回;水性柔和,顺势而为,随物赋形;水性豁达,虚怀若谷,包容一切。水的辩证法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水既是柔弱的,又是强大的。
水至柔,却柔而有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的“柔弱”是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水的力量是以柔克刚。《淮南子》中说:“齿坚于舌而先之敝”。人的舌头之所以能伴随人的一生,大概是因为柔软的缘故,而牙齿的凋落,某种程度或许是因为它刚硬的缘故吧。就像柳条枝,是不容易被风吹断的,但是树干,往往容易被风吹倒。所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因而有水滴石穿之说,只有柔性的东西才有这么强的渗透性;因而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道,以刀斩水,水好像断了,抽刀回来,水又合起来了,水因其团结一心、凝聚力强而大显威力。当水发怒的时候,水也可以覆舟,所谓“洪水猛兽”,横扫摧毁一切,改变地貌地形。有时候,貌似平静的水面下亦有激流涌动,力量十分惊人。所以有诗云:“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水既是善于变化的,又是永恒不变的。
水能发而为云,结而为雨雪,化而为雾,凝而成晶莹之冰;水舒缓为溪,陡峭为瀑,深而为潭,浩瀚为海。所以水是能够随机应变的,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有时因器而变,随处而安。但水无论呈现气态、液态还是固态,都是由水分子构成,变而不失其性,万变不离其宗。
——水既贞静自守,又滋养万物。
水是有包容性和亲和力的,虽然有浑水污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之过。水本身是清澈透明、光明磊落的,水也是自然净化、善于沉淀和流淌的,水又是能够荡涤污浊、清洁他物的,使不洁的归于洁。人们常讲“洗心”,就是喻之用纯洁若水的思想品德来净化受污染的心灵。水容纳万物,接受万物,滋润万物,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从不彰显自己。

——水既能顺势而为、处下不争,又不畏强势、坚韧不屈。
水养育万物,居功至伟,但又不与万物相争。水的流动总是顺着地势,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往哪里聚,体现着低姿态、高境界,甚至愈深邃愈安静。但是,当水真的遇到障碍时,它又激起百倍努力,激发全部潜能,信念执着追求不懈,咬定目标百折不回。它始终不忘归海的使命,总是不断流动寻找自己的方向和路径,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冲破一切关隘险阻,义无返顾地前进。
因此,老子称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孔子也赞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可以说,水之善、水之德已臻化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水为榜样,努力地修炼提升自己。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边生长的人们自然也在潜移默化中为水所陶冶。江苏人就是这样,骨子里、品性里不时透出一股集水百德、汇水百美而成的精神气质。如水般的灵秀、包容、坚韧、低调,在江苏这片底蕴深厚、文脉绵长的土地上不断显现。


水性灵秀 融会贯通
河流湖泊润泽的大地,透着灵动和秀气。得水之益,江苏百姓相对比较殷实;小康之家多了,百姓就会更加关注子女的教育;崇文之风兴盛,自然就青蓝相继、人才辈出。
明朝时,江苏乡村的私塾就已相当普及,明清两朝产生的五万多名进士、二百多名状元中,江苏分别占了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四大名著中《水浒传》、《西游记》均为江苏人所著,施耐庵是兴化人,吴承恩是淮安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籍是北方的,但他长期生活在南京,《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虽是山西人,但也长期生活在江苏。一定程度上,正是江苏的水滋育了这四部作品,特别是运河城市的繁华为创作这些鸿篇巨制提供了养分和素材。
《红楼梦》里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曹雪芹要不是少年时代在江宁织造府生活过,耳濡目染烟雨江南的秀美与灵动,这样的文字估计是难写出来的。再听苏州评弹,抑扬顿挫,委婉回环,正如潺潺流水般颤动;而以“水磨腔”独树一帜的昆曲,其细腻柔婉的韵味,也会让人把它与水联系在一起。

水本是自然的、物质的,一旦被注入文化的元素,便极具内涵情致和感染力。李白曾随滚滚长江水,出川东下,在江苏留下了不少诗歌名篇,“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写尽了离愁别绪。南唐冯延巳一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传神又传情。朱自清先生以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让世人领略了秦淮河的诗情画意。咏水华章荟萃于江苏,应该不是偶然的,这里的水含情韵,方能孕育出千古风流文章。
水流就下,因而能够融汇百川,自成一家,江苏出过很多文化大家巨擘,比如徐悲鸿、华彦钧(瞎子阿炳)、钱钟书,一个是大画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学问家,三人虽然各有专长,但一个共有的特质就是“融”。徐悲鸿在推进国画改革中,融入西画技法,开创出一片艺术的新天地;华彦钧汲取民间音乐和道教音乐精养,成为一代民族音乐家;钱钟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通晓多国文字,著作等身,巍然学问一大家。

今时今日,江苏继续传承着崇文重教的传统。在江苏出生的两院院士人数全国最多,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普通高校数量、在校大学生人数等,均居全国前列。以紫砂驰名的宜兴,也是全国著名的“教授之乡”、“大学校长的摇篮”,以至于有“无宜不成校”之说,从这里走出了25位院士、近百位大学校长、数千名教授。
我到江苏工作时正值新世纪之初,召开的第一个大会就是全省技术创新大会,当时我们商定把在宁的32位院士全都请到主席台就坐,让领导干部坐在台下。这在全省是第一次,大家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反响热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鲜明导向,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名家辈出、人才辈出的浓厚氛围。
2002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一脉同源的9所高校举行百年校庆,省委、省政府向9校分别赠三足大鼎一尊,既以“鼎,国之重器”来表明我们对高校工作的重视和肯定,更蕴含我们的“三鼎之意”:对各所高校鼎力支持的态度、革故鼎新的期望、问鼎一流的祝愿。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大鼎所承载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江苏正加快迈向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海纳百川 开放包容
水具有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放眼中国,承接江河入海的省份以江苏首屈一指,江苏人所具有的开放包容的性格,或许可以从中找到源头所在。
和多数省份一样,江苏历史上也是一个移民省份。前面所提到的泰伯生活于殷商末年,他和仲雍为了让天下于季历及其子昌,千里迢迢从关中平原跑到江苏,成为东吴之祖,开创了吴文化和江南文明的先河。孔子称泰伯“至德”,司马迁《史记》将其列为“世家之首”,泰伯以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芒。
后来每逢战乱,不管是东汉末年、西晋末年还是安史之乱和赵宋南迁,江苏特别是苏南都成为北方难民的避难之所和落脚之地。
若是承平盛世,则各地精英汇集于此,或游学、或经商、或为官,虽文化各异,方言混杂,但当地居民始终以包容的姿态予以接纳,各地财富在此流通和沉淀,文化随之汇聚和传承,江苏也渐成富庶之乡和人文渊薮。

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航海活动,包括鉴真东渡和郑和下西洋,都与江苏有关。唐朝鉴真和尚先后六次、历经十二载,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矢志不渝东渡日本,孜孜不倦地传扬佛教和中华文化。明朝郑和下西洋更是妇孺皆知,先后七次、历时二十八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这两次航海,一次由民间发起,一次由政府组织,但船只在江苏打造,人员由江苏募集,远航从江苏启程。可见,江苏这片土地上一直有着面向大海的基因,风云际会之时便显示出开放开明、包容万千的气象。
众所周知,清代在扬州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画派——扬州八怪。虽然八人中有一半是外省人,但他们不仅能够在这里鬻画为生,而且能够充分地施展才华。历史上,徽商的名气很大,他们千里迢迢从黄山脚下、新安江畔来到江苏沿海、运河沿线,在这里贩销盐米茶纸营生,苏商没有排斥他们,当地百姓也没有排斥他们,反而是苏商徽商各展其长,江南江北共现繁华,这种景象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后来很多徽商就定居在江苏,成为那个时代的“新江苏人”。

时至改革开放的当代,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在江苏人身上继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江苏以其大胸怀和大视野,接纳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兄弟、大学毕业生以及各类人才在此安居乐业,他们成为当代的“新江苏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江苏借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大力度引进来,大跨步走出去,大手笔打造开发园区,把开放型经济做成了一大特色和亮点。
2003年开始,江苏的到账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已连续11年位居全国首位和第二位,去年分别占了全国的1/4强和近1/7,国家级开发区总数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也为全国之冠,昆山在全国率先自费兴办开发区的故事更是广为人们称道。
开放包容是一种涵养,一种气度,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源于对事理的透彻认知。江苏人明白,自己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总体变革与进步,离不开兄弟地区的支持和帮助。江苏人以感恩的心情铭记这一切,并把努力回报作为发自内心、义不容辞的义务。正因为如此,江苏在内部逐步形成了政通人和、上下同心的良好局面;在外部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密切、亲和的地域关系和人际关系。这一切犹如一种气场,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江苏的确具备了这么一种气场。

水滴石穿 坚韧开拓
水是柔和的,但柔中带韧,柔中藏锋,以柔克刚,无坚不摧,用一种温婉的方式展现生命的气度、力度和硬度。由水及人,就是一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特质。
历史上,北方移民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等待他们的不是遍地稻菽,而是遍布的沼泽和湿地,开垦起来实在比拓殖黄土地费力艰辛得多,但北方的混乱断了他们的后路,他们惟有面水一战,苦心孤诣地在太湖流域建起既可蓄水灌溉又可排水防涝的圩田。本来移民都是较有开拓精神的,特别是在安土重迁的古代,千里流徙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艰难困苦淬炼了他们的意志,生产实践又激发了他们的智慧,薪火相传,也为其后人留下了开拓的因子。
与拓殖农耕的先民一脉相承,后世开风气之先的江苏人也为数不少。

明代江阴徐霞客在外游历三十年,足迹遍及今天的十六省,风霜雨雪、险峰绝谷、毒虫猛兽、强盗土匪不知遭遇了多少回,但其探幽之心不渝,游历之志不改,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精神财富。
到了近代,清末状元张謇以“父教育、母实业”为己任,在江苏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迹和业绩,比如以水利为专长的河海大学,中国民族工业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生纱厂,还有颇具近代规划理念的南通城,等等。中国历史上的状元不胜枚举,但像张謇这样因开风气之先、影响一座城几代人的似乎没有第二人。
徐霞客家乡有个华西村,是改革开放后举世闻名的华夏第一村,老书记吴仁宝虽然已经仙逝,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将长存。我觉得,纵观吴仁宝同志一生,别的不说,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精神是极为鲜明的,拓荒坡为平畴,买磨盘建磨坊,建小厂盖大厂,合小村建大村,这些事现在看来似很平常,但在当年却需要不一般的胆识。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不同时期为人称道的华西精神、“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都可以浓缩淬炼为“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
诚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地区和个人均不可能事事占先的。江苏人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在奋力争先的同时,总是保持着一种清醒和自省。这种客观科学的态度与开拓进取的精神相得益彰,便是江苏文化的一个特质,也是江苏持续发展的精气神所在。


低调务实 水平如镜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与天争寥阔,不与地争广博。也正是因为与世无争、甘于处下的性格,水往往能委曲求全,婉转自如,于不觉间成就自我,也成就别人。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重农的传统,“士农工商”,工商居后。但在江苏,这个传统似乎被这里的水稀释消解了。在江苏历史上,往往是“士农工商”并重,一些士子文人既能得水之便、见多识广,也能谙水之道、通达灵活。
“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地名命名的哲学流派,其创始人王艮出生于一个世代煮盐为业的灶丁家庭,早年贩盐经商,后来拜在王阳明门下,潜心学术,讲学传道。他虽是王门弟子,但不因循师说,不拘泥正统,其学说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主张“百姓日用是道”,讲求“百姓日用之学”,传授的弟子也以平民居多,这种务实接地气的思想,在当时无异于异端邪说,现在看来却是思想启蒙。

江苏人的务实,更多地体现在对实业发展的孜孜追求上。早在明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机工”便出现在苏州地区。
近现代,杰出的民族实业家荣宗敬与荣德生艰辛创业,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棉纱大王”和“面粉大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南人民自筹资金、自找原料、自找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靠的是“四千四万”精神,靠的是在计划经济夹缝中求生存的勇气。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苏南人民求生存、求发展、求富裕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不畏艰难、不断开拓的奋斗史。他们就像四处涌流的水,哪里有缝隙,就会渗透到哪里,能把厚土泡透,能将坚石滴穿。

即便到了今天,我在与江苏干部群众接触时,他们仍然感奋于那段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史。曾经共同经历过的“集体记忆”,正在沉淀为一个区域的精神文化。
在江苏工作时,针对全省经济发展较快而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不够快、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而老百姓富裕程度不够高的现状,省委鲜明提出“富民强省”的工作目标,以富民为强省之基,努力把“富民”和“强省”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民富省强,才能形成强大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而老百姓要能富起来,创业是根本之策。
在全省私营个体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鲜明提出“六放”,即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不管放什么、怎么放,说到底,就是要把江苏老百姓这种不等不靠、敢闯敢试、行胜于言、低调实干的创业创新精神充分释放出来,让它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进一步绽放。
此后江苏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快车道,截至去年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户数均居全国前列,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一半以上的经济总量和税收收入、七成的全社会投资和八成的新增就业岗位。
今天,江苏的国企、外企和民企三足鼎立,实体经济实力雄厚,三次产业竞相发展,就像江苏的水一样,既有大江大湖大海,又有小塘小河小汊;既汇聚四方来水,又连江入湖导海。

水有三态,一态一境界。或为寒冰,或为流水,或为蒸汽,虽形态迥异,总不改水之本性。
人也有多种性格,有的人性格像风,有的人性格像石,有的人性格像水。像风之人,处事摇摆、见风转舵,没有主见也没有持久性,很多事就办不好;像石之人,虽然沉稳不屈,但过于刚强、刚硬、刚烈,往往棱角过多,还可能有裂纹,所以有些事还是办不成;而像水之人,软硬兼具、恩威并施、顺势而为、有理有节,既有闯劲又有韧劲,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很多事办得就比较妥当。这种性格像水一样的贤人,江苏历史上有很多,比如萧何,为人宽达、处事圆融,为刘邦不仅笼纳了人才,而且揽得了民心。
江苏在地理上处在不南不北的位置,这里人的性格就像这块土地上顺畅平稳的河网一样,他们兼具了南北方人的长处,顺乎中庸之道,做人比较实在,做事比较稳妥,既很有气度还讲究适度,中规中矩又不拘泥刻板。

唐太宗曾有“三镜”之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看在人的修为上,还可以有一个“两师”之说——以镜为师、以水为师。
有个解读很有哲理,讲我们至少要向镜子学习三条:一是大度,入镜照物,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事来则应,事过则忘;二是公平,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与圣人居而不喜,与凡夫居而不忧;三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镜子本身并不随映照之物而变化。
实际上,水兼有了镜子的这些品质,人生以水为镜,一切皆可映可鉴。若水之明,则光明磊落;若水之善,则淡泊名利;若水之静,则心态平和;若水之洁,则玉宇澄清。


魂牵梦绕 在水一方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和生态之基。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有水的地方,就有生机。农耕文明发祥繁盛之处,皆为淡水资源丰富之地。一旦淡水资源贫乏枯竭,文明就会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而江苏所处的长江下游一带,水草丰茂、土地平沃,有鱼盐之饶、舟楫之利,经孙吴、东晋、南朝的大开发,逐步成为经济发达之地,“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
待海洋时代到来,得益于大江大海的独特禀赋,江苏近代工商业发展也遥遥领先。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江苏抓住机遇、砥砺奋进,一跃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可以这么说,江苏人依水而生,江苏城市依水而兴,江苏发展依水得势,江苏文化依水扬名。正是得水之利,江苏才成为有活力、有合力、有实力、有潜力、有魅力的地方。

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相当严重。水多、水少、水浑、水脏的问题,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始终不可掉以轻心。
江苏虽然淡水丰富,但因水而兴的同时也备受水体污染的困扰。国家“三河三湖”治理,江苏“一湖一河”有份,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说到底,就是因为太湖的负担太重了。
人们在拥有的时候往往不知道珍惜,一旦失去又是多么可怕!好在江苏人是善于面对现实、反躬自省的,这些年来,江苏大手笔治水,仅太湖治理就投入了300多亿元。如今再到太湖鼋头渚、南京秦淮河、南通濠河看看,碧波荡漾、绿水畅绕的情景又开始回来了。虽然花了不少钱,但这些钱必须花、花得值。
天道无言但不可欺,若是对大自然索取无度,终有一天我们将遭天谴;若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大自然也会还世人一个“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美景。

水既有其利,亦有其患。
江苏经济发展比较快,但长期以来也很不平衡,长江之北的部分地区发展比较滞后,主要集中在洪泽湖和黄河故道沿岸,其实这也跟水有关。数百年来,这片土地在水患战乱中煎熬折腾,原本繁盛富庶的苏北地区渐成落后闭塞之地。
进入当代社会,滔滔长江既给江苏带来了航运之便和水源之足,也成为苏中、苏北接受上海和苏南辐射的一道天然屏障,致使大江南北在经济发展上形成了明显的梯度落差。破解这里的发展难题,还需做好舒经活络的文章。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先后在长江上架起了江阴大桥、长江二桥三桥四桥、润扬大桥、苏通大桥、泰州大桥、崇启大桥等9座大桥,昔日阻隔两岸的长江天堑逐步变为通途。与此同时,苏中、苏北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建设也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大为改善,苏中、苏北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本世纪初,正值制定江苏“十五”发展规划。经过深入调研论证,依据江苏区域发展不平衡、梯度特征明显的实际状况,省委、省政府提出按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将全省重新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区域,将沿长江北岸的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从“大苏北”中划出,作为苏中板块。随即又分片研究开会,作出分类指导的部署,对苏北“雪中送炭”,对苏中“釜底加薪”,对苏南“锦上添花”。
同时,我们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天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地利,作出“沿江开发”的战略决策,沿江地区因此获得巨大发展机会。在此过程中,江阴和靖江两地携手、跨江联动,江阴-靖江园区应运而生,我称之为“开明人士的高明和精明之举”。这个园区把苏中的泰州和苏南的无锡联接了起来。“两江”联动带出了跨江联动,跨江联动又牵引了南北互动。这些对推动苏中在发展上加快融入苏南板块、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域,对促进江苏的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面向新世纪、谋划新发展之时,我们意识到,当时江苏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功能还不够强,城镇布局还不尽合理,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了较大制约。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市县同城和乡镇数量偏多这两个问题。
行政区划调整也是解放生产力。考虑到江苏幅员面积并不大、平原比例却很高、交通状况又便捷的实际,我们积极稳妥地谋划推进了省辖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和乡镇、村撤并工作,逐步解决了11个省辖市的市县同城问题,全省乡镇个数由1998年底的1974个减少到目前的932个,村由35258个合并为15255个,撤并幅度均超过50%。
客观看待这件事,效果可以说是“一减一加”,“减”的是行政区划层次和乡镇、村数量,是财政供养人口和农民负担,是各方面的资源消耗浪费;“加”的是发展空间的扩大,是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为解决好“三农”和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当时我们还提出,强化农业还得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繁荣农村还得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富裕农民还得要大量减少农民,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绝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加快苏中、苏北的发展,既要打通水路、公路、铁路,以利生产要素流动,促进资本和产业集聚,更要打通苏北、苏中干部群众以往思想上的阻塞,激发其迎难而上的精神,增强内生发展的动力。令人欣慰的是,今日之苏北、苏中,人心思进、人心思富的氛围浓厚,自强不息、负重奋进的干劲迸发,苏北振兴、苏中崛起的蓝图正在化为现实。今日之江苏,改革发展的思路十分清晰,全省上下的合力活力竞相迸发,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提升,三大板块协调发展、城镇农村一体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江苏正朝着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目标阔步前进。

记得初到江苏工作时,我说过,我是怀着高兴、不安和坚定的心情来这里的;离开的时候,我曾讲,我会永远心系江苏、情系江苏。
古人常以“日日思君不见君,同饮一江水”来表达绵绵不绝的情感,如今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已经通水,不久以后我在北京也可畅饮长江水。我终可借一杯清洌甘甜的长江之水,寄托我对水乡江苏的魂牵梦绕之情,对江苏人民的美好祝福之意。
——摘自回良玉《七情集》
阿那亚从4000万到30亿的小镇操盘复活计如何实施?
10年投资100亿、总体规划20000亩地成功打造的郊区大盘如何运营?
被宋卫平、王健林、孙宏斌、恒大、万科、绿城争相学习的四大神盘有何神奇之处?
关注四大神盘游学,探讨房地产转型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终极奥密


【报名方式】短信报名请回复公司-姓名-职位到13681057532
---------【统一报名方式】---------
抢票热线:13681057532
短信报名:姓名-公司-职位到13681057532
微信报名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备注:参会
【聚焦】北京惊现最小别墅,仅售40万!
【蓝城集团】从桃李春风到万千小镇,3天2晚特别版游学 ,9月21日-23日即将启程!
2018年9月28日-30日《中国成都农旅小镇与田园综合体项目操盘手高级研修班》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