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彭晓冉【视频】塞罕坝人55载艰苦奋斗书写绿色传奇 “只有荒凉的沙地,没有荒凉的人生”--二航建筑

发布时间: 2019-03-26 浏览: 340

彭晓冉【视频】塞罕坝人55载艰苦奋斗书写绿色传奇 “只有荒凉的沙地,没有荒凉的人生”|-二航建筑

彭晓冉


习近平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
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习近平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曾经是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位于我省最北端的一处大型国有林场。6月的塞罕坝,打开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驱车穿行在林场中,可望万顷碧波接长天而荡于眼底,可听阵阵松涛抚远山而响于耳边。

今天的塞罕坝,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相继被评为"中国最佳森林公园" "河北最美的地方"。

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如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199.2万人呼吸一年之用。空气负离子是城市的8至10倍。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阻沙涵水带来巨大生态效益,也带来显著经济效益。近十年,塞罕坝与建场之初的十年相比,年均无霜期增加14.6天,年均降水量增加66.3毫米,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

塞罕坝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一年的门票收入可达4000多万元。

你不知道的是,
这里曾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

“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但是,这片昔日有千里松林的美丽高岭,由于连年火灾、乱砍滥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原。

时间闪回到1962年。这年2月,原林业部下达关于河北省承德专区围场建立林业部直属机械林场的通知,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9月,369名创业者从四面八方集结,一路北上,奔赴塞罕坝。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队伍上坝后,迅速被分配到五个分场。每个分场只有三五间土屋,用做场部和办公室。

没地方住,人们就地取材,用草坯建起简易的干打垒,用石头和莜麦秸搭起草房。

没粮食吃,他们就派出一部分人员开荒种地,一边造林一边种粮。

温度降到零下40摄氏度,室内也变成了冰窖。头天晚上烧一壶开水,第二天早上就冻成了冰坨子,连尿盆也全冻结成冰,根本倒不出来……下雪了,三尺厚,推不开门,只好从后窗跳出去。

“那时候人们思想很单纯,没有想什么苦啊、累啊,只是想怎么把党交给的工作做好。”采访中,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原副场长赵振宇说。

“把党交给的工作做好”——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艰难。

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前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面对连续的失败、极其艰苦的环境,塞罕坝人没有退缩。1964年春天,发起了“马蹄坑大会战”,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

天太冷了,被窝成了“冰雪窝”,硬如铁,怎么睡?休息不好,怎么种树?他们想出了好办法:把砖头和石头扔到火堆里,烧一阵子,再搬进被窝。

55年来,老中青三代塞罕坝人营造起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

防火员每年都要在不通水电、没有人烟的望火楼呆上好几个月,用的是煤油灯、蜡烛,喝的是雪水、雨水,吃的是咸菜、干馍。

塞罕坝林场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只有64天,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3摄氏度。在百万亩人工林海中挺立着9座望火楼,其中8座由夫妻共同坚守,因此得名夫妻望火楼。

46岁的刘军和小他1岁的妻子齐淑艳都是当地人,但自从上了望海楼,10来个春节都是在望海楼度过的。刘军说,已经过世的他父亲也曾在这里工作过8年。瞭望塔露天平台寒冷刺骨。刘军手持望远镜专注瞭望,齐淑艳为丈夫哈气暖手。

每一位塞罕坝人都是英雄
每一棵他们植下的树都应该叫做
“功勋树”!

请看新闻联播报道:
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范例启示录

其它媒体报道:
新华社:从一棵树到一片"海",绿色塞罕坝"成长记"
光明日报:这个“林子”是塞罕坝人的命!种树种树,他们矢志不渝,不含糊!
河北日报:用生命书写绿色传奇!——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55年艰苦奋斗造林纪实


图/文:综合新华社、河北日报报道
编辑:吴胜源
微信号:
shecce_news建筑品质空间
在这里,聆听一线声音
从这里,了解公司动态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