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彭晓冉【视频】大连男人这种“小题大作”的本领,绝了!-二更

发布时间: 2019-03-24 浏览: 352

彭晓冉【视频】大连男人这种“小题大作”的本领,绝了!-二更

彭晓冉

百年前,天津有个“泥人张”,手艺人,靠手吃饭,手上有绝活儿。一出“贱卖海张五”经冯骥才的生花妙笔一写,流传到现在。
今儿个,大连出了个“核雕韩”,一双巧手一把刀,刻尽花鸟虫鱼、名人典故、历史故事、名山大川,一粒桃核堪称芥子纳须弥。


俗世奇人“核雕韩”
“核雕韩”,大名韩志耀,雕桃核是家传的手艺——外家祖上都做这个行当。只是到了韩志耀的姥爷这辈儿,一些精湛的技艺失传,平常雕的都是小挂件、手把件,题材也大多是花篮、生肖、八仙,离明清鼎盛时期的技艺差着不说十万八千里,也差不离。
韩志耀打小耳濡目染,很喜欢核雕。他的第一件作品是小时候刻的一个花篮,刻好了挂在脖子上穿街走巷,心里挺美。那时候谁也想不到那个刻花篮的小男孩对核雕单纯的喜爱能支撑着他做好多少事儿。

二十多岁的时候,韩志耀开始想着用桃核刻些有趣的物件——不限于姥爷和妈妈常刻的花篮。
桃核修长,先天决定了适合雕刻类似小船等狭长型的物体,比如船。韩志耀对核雕的创新就是从雕刻小船开始的——也因一艘船成就了巅峰,超越了古人。
2001年,韩志耀再现了失传近五百年的一件作品——《核舟记》里面那只核舟,此举奠定了他在桃核雕领域中独领风骚的地位。
2002 年,韩志耀入编《中国奇才怪才鬼才》一书,获“当世奇才”一称。
2017年12月28日,韩志耀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核雕韩”实至名归。

鬼斧神工《核舟记》
《核舟记》的诞生,说起来还有一些戏剧性:韩志耀说自己不是个学历很高的人,年轻的时候读书不多,也不知道魏学洢的《核舟记》这篇文章。2000年,韩志耀到沈阳参展,一位大学老师来到他的展台,见他的核舟全打不开窗,就提到《核舟记》,说早在500年前,有个叫王叔远的匠人,就能雕出能打开窗户的核舟。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韩志耀回到大连后立即找来这篇文章仔细研读,闭关半年,终于在2001年雕刻出每扇窗户都能开合的核舟。为了致敬前人,这件作品就叫《核舟记》。
王叔远的核舟 “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韩志耀的核舟上雕刻有二十四扇能够打开的窗户和二十一个人。从数量和精巧程度上来看,韩志耀远超前人。
很多时候,艺术家的天职正是不停地探索审美的极限。
这只核舟,把中国的核雕历史记录推向新的高度。在这只小舟上,我们好像看到了苏轼、鲁直、佛印,看到了魏学洢,看到了王叔远,看到了韩志耀,又好像谁都没看见,只看见中国匠人。
同年,《核舟记》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点石成金中国核雕
中国人喜欢与桃有关的东西,觉得桃核或者桃木有着辟邪保平安的奇特能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古老的中国神话里,桃林是夸父的手杖所化,所以桃核和桃木都代表了这个世上最阳刚最有勇气的东西。
不少孩子在小时候都戴过桃核:祖父可能在某个夏日的午后找一个小巧玲珑的桃核,加点水在磨镰刀的磨刀石上磨去边边角角,找一根红绳穿了,戴在小孙儿的手腕或者脚踝上,戴上这个桃核,小小的孩子就什么也不怕了。
也许在上千年前,某个为孙子磨桃核的爷爷特别心灵手巧,突发奇想做出了一个很奇妙的核雕作品,核雕作为一门艺术在那天诞生了。

一个可能被随手丢弃的桃核,加一点创造,加一点对生活的期盼,就成了一件艺术品,颇有一些化腐朽为神奇的玄妙感。艺术家也好,“奇才”也好,说到底不过是用对生活的热情为普通的东西点石成金。
如今,韩志耀62岁了,从创作《核舟记》开始,他就不停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不息。他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值得研究的东西太多,他会不停地雕下去,要让这门民间艺术走出国门。
采访的最后,我们问韩志耀有没有什么想要表达的。
韩志耀思索片刻,说,也没有什么一定想说的,只要能让大家知道有核雕这么一门艺术,在大连有一个人在坚持做这个就足够了。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