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彭晓冉【视频】坐拥35万粉丝完成“人生逆袭” “80后”闽侯工匠三年雕17米巨型木雕-福建生活

发布时间: 2019-03-17 浏览: 359

彭晓冉【视频】坐拥35万粉丝完成“人生逆袭” “80后”闽侯工匠三年雕17米巨型木雕-福建生活

彭晓冉


?33岁的木雕匠张鑫和他的“丝绸之路”
拜访结束的凛冬深夜,
年轻匠人张鑫亲自开车送我们出村。
车窗外,大学城的烧烤摊子冒着白花花的热气,
半途接到妻子电话的他,摸摸后脑,
露出自足而柔软的笑意——
“她说饿了,回家路上我得给她捎点吃的……”
“80后”闽侯工匠三年雕17米巨型木雕
坐拥35万粉丝完成“人生逆袭”
撰文:傅仰颖
图片:杨华宇
视频:吴杰

福州闽侯县上街镇,以“大学城”和“木根雕”闻名福建。
穿梭往来的年轻面孔,与村道旁粗矮笨重的“树根胚子”形成映衬,看似格格不入,却意外成为这个村镇的“两幅肖像”。

?在腾讯地图上以“上街镇”为圆心,输入关键词“根雕”和“木雕”,方圆3公里内有近百个搜索结果。零星散落于各大高校之间。尤以建平村的“建平根雕一条街”为甚。
开车在村道上行驶,道路两旁,低矮的水泥房屋与平坦的田垄间交错点缀着的,都是些呈土褐色,粗壮笨重的树根胚子。沿街的小作坊中,随处都能听见木根雕作业时,机器的轰鸣声。
据不完全统计,在闽侯上街,根艺企业达千余家,年交易额占整个国内市场的70%,从业人员数万,规模庞大。
近几年,随着国内木根雕市场遇冷,“赚不到钱”成为行业常态,“根艺一条街”客流稀少。受到村里源源不断的“年轻学生”影响,不少木根雕匠人,通过网络渠道,转战朋友圈和各大社交平台,拍小视频做起了“微商”生意。

?张鑫妻子正在为张鑫拍摄网络短视频

年仅33岁,来自上街镇美岐村的木根雕匠人张鑫,在2017年末,终于初尝互联网传播所带来的甜头——他凭借耗时三年的大型木雕作品,在“快手”等国内知名视频APP上收获超35万的粉丝。更有村里的“美女网红”闻讯而来,在张鑫的作品旁拍起直播。

?本视频翻摄自张鑫妻子的“快手”视频
让他“一夜成名”的,是一根长17米,需两辆吊车才能起吊的金丝楠木雕作品“丝绸之路”。

?木雕局部——龙门石窟

?木雕局部——张骞出使
作品以阴沉金丝楠木为原料,耗时三年,上刻263个造型各异的人物,描绘了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与大唐盛世商贾贸易的场景,囊括洛阳、西安、甘肃、新疆、哈萨克斯坦与古罗马等地的自然风光与经典建筑。

?木雕局部——大唐商贾

?木雕全长17米,需两辆吊车起吊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曾因“经商”与“工艺交流”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张鑫,其实并没有去过“丝绸之路”途经的任何一个站点。“开满牡丹的洛阳城、戈壁中的月牙湾,古罗马的斗兽场与威尼斯的水中船”除了源自他对“丝绸之路”的美好想象,更是他查阅大量图片与影像资料后的结果。

生活中的张鑫,开朗健谈,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奋斗不息”。可面对镜头,他一改“滔滔不绝”的聊天状态,流露出支支吾吾的紧张和“恨铁不成钢”的焦急。“我说不好。也没怎么接受过这种(采访)……”几次聊天中断,他捶手摆头,唉声叹气,十足像个完成不了作业的学生。
张鑫学历不高,小学毕业后他就辍学靠各种手艺维持生计。他形容走上木根雕之路是“命中注定”与“天意安排”——“毕竟我小时候真的没什么念书的天赋,唯独美术、手工都做得很好。当时想着,不用学习,还能赚钱补贴家用,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可能真能靠手艺活儿吃饭,也是我的天赋吧。”
如今回首,做木根雕17年,张鑫却忍不住自叹“唯一没有停止过的就是学习”。

?从根雕木料到半成品
入行之初,张鑫给师傅做学徒,做的不过是些“打下手”的工作。可工作时,他也常要手提近40斤的油锯,一站就是3-4个小时——“拿完油锯,整只手抖个不停,干完活直不起腰来也是常事。那时候要学的是‘吃苦’和‘耐心’。”
后来他手艺精进,自立门户,为在市场中求生存,他将“老鹰”作为自己的制胜法门——“那时候就学一些美术、绘画类的常识。得把鹰雕得凶猛、生动,才卖得动。”2010-2012年,国内根雕业“正是好时候”,好作品奇货可居,动辄以“万”来计价。这时候的张鑫,以做根雕老鹰为“一绝”,慕名前来的客户络绎不绝,日均能赚3000元。
可通过手艺赚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的张鑫并不满足。

“别看我是木匠,但我喜欢Lady Gaga,喜欢董明珠。在我眼中,他们是行业的标杆,开创出了自己的风格。”——凭手艺吃饭的张鑫始终相信,自己和那些通过“爆炒市场”而赚得盆满钵满的商人“不太一样”。明知“雕老鹰”能赚钱,但技艺日趋成熟的张鑫,却渴望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张鑫在为木雕做最后的修缮
近几年,国内根雕市场遇冷,“赚不到钱”成为从业者的常态。张鑫连上网络、勤发朋友圈,去外地参加活动,广交朋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2015年,一位木材商朋友找到张鑫,说自己有块17米长的“旷世奇木”,问张鑫是否愿意帮忙设计雕刻。张鑫知道,自己等待多年的机会终于来了。
“市面上被雕作‘清明上河图’的长木作品比比皆是,想要火一把,我肯定就得做点不一样的。”对于“一举成名”,匠人张鑫有着十足的底气与清晰的逻辑。在看过纪录片《河西走廊》后,张鑫灵光乍现,有了“丝绸之路”的主意。
虽然因为“耗时长”“工量大”,还“赚不到什么钱”,接下这个单子的张鑫一度遭到家人朋友的质疑,但他坚持“这一次我不图钱,就为了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张鑫和父亲在展示十多米长的设计稿
为设计“丝绸之路”,素来不精通电脑,甚至是有些抗拒高科技产品的张鑫,自学PS,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将脑海中的画卷,以素材拼贴的形式,做成十几米的电脑打印件。“刚开始做木根雕的时候哪想得到自己要学这些,肯定是想也不敢想的……”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上街镇陆续形成“木根雕创作潮”以来,传统木根雕匠人遵循不成文的“行规”——“上不问源头,下不问买主”。不论木头如何珍贵稀有,又是怎么来,怎么卖,手艺人凭手艺获利,仅赚取木料加工的“工钱”。用传统匠人的口吻来说,赚的都是些“辛苦钱”。
张鑫一边展示他布满茧子与伤痕的大手,一边笑得释然,“这里、这里,都是不小心没注意被锯子割的。做这个得使点儿‘巧劲’,锯子受力会往上弹。锯到手那是小伤,还有工人因为这个落下了脸上的疤,毁容的也有。”

?电锯曾在张鑫的指头划开一道伤口,如今伤口痊愈,留下一道白痕
由于具备一定危险性,年轻匠人呈现出“行走在消逝中”之态。这些“辛苦钱”的背后,张鑫从懵懂少年至立业成家,与同是根雕工人的太太相识相爱。如今,他已成为一对双胞胎的父亲,家庭幸福,完成了一个“普通人的逆袭”——“可以说,是这门手艺给了我一切。”
“我师傅说过的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人要自己先吃饱饭,才能去帮助别人不饿肚子’。”张鑫的愿望,是有朝一日,能够开设木根雕学校,让天下的老弱病残,都能凭这门手艺,养活自己。
历时三年,张鑫完成了他“木雕匠”的使命,这块曾被封藏于乡野巷陌间的“旷世之木”,带着张鑫对未来的无尽展望,被送去他所向往的远方……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