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彩色蚕茧【视频】走进长治县|潞麻的生死恋歌-守望好心情

发布时间: 2020-01-24 浏览: 430

【视频】走进长治县|潞麻的生死恋歌-守望好心情

咏儿归鸟
熟种何由种得成
儿归空白了残生
只今也悔当年错
肠断西风夜半鸣
——清代 田懋
这首诗写的是上党地区的一个关于潞麻与杜鹃的民间传说。上党—带的麻乡即现长治县、长子县地区,每逢暮春时节,就能听到儿归(又称杜鹃,也叫子归)鸟声声啼叫,麻农们会不约而同的说,得赶快种麻了!相传在宋朝以前,上党麻乡有一村妇,偏爱亲生子,憎恶前室子。就在种麻时,给了前室子炒熟的麻种,给了亲生子生麻种,要他们谁的麻苗破土而出谁回家,这显然是个阴谋。谁知两个儿子自己交换了麻种。而后,前室子归家,亲生子杳无音讯。她去看时,彭家驹亲生子已化为儿归鸟。在每年种麻时,就飞来啼叫,声声悲切。
北宋诗人孔武仲在上党麻乡听到这个故事后,以民歌的形式写就了一篇《儿归行》,传唱至今。
儿归行
儿归儿不归。朝为子母欢。暮为禽鸟飞。故居不得返,深林安可依。此身寂寞已如此,我母在家应忆子。子今岂不思其亲,空有旧心无旧身。
儿归儿不归。春已暮,朝多风,夕多雨。山虽有泉陇有黍,儿寒有谁诉,儿饥与谁语。万物卵翼皆相随,儿今不得儿子母。儿归儿不归。年年三月种麻时,此声烦且悲。闻昔一母生两儿,于已所生独爱之。麻生指作还家期,惟憎者来爱者去朝韩梦之队,物理反覆不可知。天公岂欲故如此,善恶报敏如埙篪。至今哀怨留空山,长为鉴戒子母间。岂独行客愁心颜,儿归摧痛伤心肝!
看,那是潞麻!

前几天,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着一个短视频,在我老家的小巷,左亲右邻在麻利地剥着麻,我的初中老师当起了解说,向大家介绍着曾经享誉海外的上党特产——潞麻雷有信。
记得小时候,家门口就是一片潞麻地,仅存的几个影像也是淘气的和小伙伴们偷偷折了麻杆作为游戏的武器,挥舞对战。家的西南方有几个水潭,彩色蚕茧村里人都叫麻池( maqi乡音),常常在那里玩水,憋气、扎猛子、狗刨……当年一直以为麻池都是挖沙后形成的,直到今天,为了写这篇文章,查阅资料时才知道,儿时的麻池就是潞麻制作的一道必备工序之所。感叹,文化传承多么重要!
这段视频勾起我的好奇,作为一个潞麻之乡的游子,有义务把这段历史好好了解并留存下去,促使我开始寻找资料,写下关于潞麻的生死传奇!
潞麻起源说
传说,炎帝和原妃娘娘带领部落从黄河流域游牧到上党时,见陶清河边上的东和一带有山有水有草,就在此定居下来。有一天,原妃娘娘偶然发现一种植物可以剥下皮来,而且捆东西相当结实,于是就开始试着采集、种植,经过反复改良,终于发展成现在的潞麻。
因为潞麻是原妃娘娘在东和村一带发现并培育出来的,所以,尽管外地人看见的潞麻都一样,但业内人知道,唯有东和出产的麻不孳杈、不生疙疔,身高体壮,可长八九尺,以至丈五至两丈高,麻皮色泽洁白、皮薄性韧、纤维修长、柔软光滑。离了东和,麻就“不服水土”,甭说远处,就是与东和接壤的各县的麻也是如此,不仅长不高,而且皮厚、发黄、质地不好。因此,东和村一带的麻就显得更为珍贵。
每到售麻季节,各地的麻商就从四面八方向东和村涌来,庞大的运麻队俗称“麻帮”(其中又分马帮、驼帮)浩浩荡荡的把潞麻运往苏杭、湖广、蒙古、俄罗斯。一业带出万业兴,东和村也由一个小山村,迅速发展成一个四门俱全、城墙环绕(其中西门就有4个门),庙宇24座、戏台8座、大作坊8家(其中竟有为国家铸钱币的特大作坊)、一年5大庙会的麻皮集散地。
那时,镇上有骡马大店十余家、商店林立,几乎家家经营潞麻,较大的潞麻行就有25家,其中以家的卢氏“长德堂麻行”为最大,清道光27年制作的卢氏“长德堂”牌匾现还保存完好。(上图是东和村现存的东门)
潞麻传统工艺
潞麻,学名叫大麻,产于晋东南地区的上党盆地。春秋战国时,韩国在这里置上党郡,北周宣政元年废上党郡,改置潞洲,潞麻从此而得名。
潞麻原系野生植物,至夏代时,人类对麻有了初步认识,并开始剥麻皮,合股制绳,用于生产和生活。随后,用麻皮织布制衣,以代替兽皮,当时人类只是对自然生长的麻有限利用。经过数百年的生产实践,古上党人民对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逐步掌握了麻的生长规律和性质,由过去的自然生长,逐渐大批引入田间种植。后来,为提高麻的产量和质量,又逐步总结出一套种、沤、揭的方法,使潞麻的生产和利用发展到一定规模。
据《潞安府志》载:当地农民“勤农织之事,业寡桑拓,而富麻苎”,在唐朝前后,潞麻生产已冠于东方,行销四海,被誉为“一熟天下贱”。
潞麻以色泽洁白、皮薄性韧、纤维修长、柔软光滑等特色为上品,享负盛名,称誉海内。与其他品种雌雄同株的麻不同,潞麻雌雄不同株,雄株不结籽,在百天左右即成熟,剥皮早,雌株结籽,成熟晚,剥皮晚,也称为秋麻。
每年谷雨至立夏前,村民会把肥沃的好田整理、打壕,顺着壕沟洒下一把把麻籽。俗语“麻三谷四菜一宿”,3天后麻就发芽了,绿色的麻苗顺着壕沟见风就长,甚至在晚上夜静的时候都可以听见它们“唰唰”的拔节声。小满、芒种、夏至、小暑,节气如翻书般一页页翻过,麻成了绿色的森林。一丈多高的麻在孩子的眼里无疑是一片茂密的乐园,而在大人的心里,那是美好生活的象征。天为顶,地为床绿色的帐幔铺天盖地!
成熟的麻收割后,沤麻是关键。整齐的麻一捆捆摆放进预先挖的好麻池,上面还要压上一块块方正的大石头。池子就地挖成,霸王泥糊底,再由后生拿了木棒槌匀实地捶打,直至光滑如镜不漏水。几天过去了,池里的水逐渐有了一股难闻的臭味壶镇人才网,而麻的颜色也渐渐变的憔悴。终于,一个年老的长者伸手捻一把池水,点点头:“可以出麻了”。

麻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俗语说“多喝一盅茶,沤坏一池麻”、“多扯几句话,沤坏一池麻”……这些俗语说明沤麻掌握“火候”十分重要。出早了沤不熟,皮揭不下来;出迟了,麻皮沤烂了,揭下的麻皮失去韧劲。沤麻迟早掌握不好,不但影响纤维和色泽,产量也受很大影响。
麻沤好后要晒麻。晒麻也有讲究,种麻一季,难得晒麻一时美人夜倾城。挑三伏天晴朗的好日子,把沤好的麻从池子里捞出,均匀地平铺摊开暴晒,每天翻一次,3天后麻晒干即可打捆分给村民搬回家中收藏,晒好的麻不能再淋雨暴晒。
最后的一道工序是揭麻。在农闲、晚上或阴雨天,大姑娘、小媳妇会拿一捆麻平放地上,用一勺冷水把麻从头到捎全部喷过,以微湿不挂手为好。然后,几个人一推,一边揭麻,一边拉家常。揭麻十分讲究技巧,左手拿麻,右手大拇指戴一枚如扳指样的特制麻戒子,嘎嘣一声掰断麻杆,呲啦啦一声麻皮已经挥手而下,干脆利索。夏末秋初直至整个冬天,在村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揭麻的场面,呲啦啦的揭麻声都成了乡村富裕的合奏曲。
潞麻之殇
潞麻起源于上古传说,见证了上党这片神奇土地的繁华与沧桑。它的没落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有人为之悲,有人为之泣。

噫唏!潞麻,音可闻,迹可觅,实生意尽矣!
《潞安府志》载:“此地人,勤农织之事,业寡桑柘,而富麻萱”。意谓:潞麻盛兴千载,年丰愈百万担,行销四海,褒誉“一熟天下贱”。
且夫潞麻之事,于万物之间,仅占一席之地,微不足道矣!故世人睹池之锦鳞,穹之拱虹,雉之彩翼,霞之七色,独不闻潞麻,于情理之中。然,势伴时变,彼一时此一时矣!彼时,潞麻独居上党一隅,群山纠纷,岩围嶂迭。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时人却囤积居奇,遥闻声而相思。麻商如蚁,麻行成排,争而售之。纵横阡陌,麻畦陈列。盆地良田,旷土皆麻鼩鼱怎么读。农人樵夫,竞而种麻。呈“唯麻是求,洛阳纸贵”之势。何故若此?
嗟乎!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夫潞麻,俗称“大麻”。茫茫土块,任凭川陆,随风野生。神农炎帝,上党兴农。其妻负薪,折麻缚兔,杆折皮连,坚韧难脱,遂采籽种植,繁化殊育,治麻为布。时至春秋,秦并天下,北周称“潞州”,大麻称“潞麻”,沿袭历代,亘古一名。
叹“大麻”之易名,悲“潞麻”之异烱。古之黎都(今长治县),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可谓小矣!有淘清河浸润,小桥少水,无沃土之千倾。有东和村襟带四邻,树艺五谷,无羊头山足往神留。然,何潞麻独喜?占而居之。遇土生,见风长,麻杆硕壮麻皮长。麻白如练,质韧似簧,拂面如风轻,肤触润,生异香。异地种植,麻且为麻,则此麻比“潞麻”,相形甚远,缺能欠效矣!何故若此?缘此地平水浅,土好风小,修短合度,适之存矣。其雌雄异株。雄性开花不结籽,遇夏即熟,日:“夏麻”或“花麻”。皮薄如雪,宜用价高,民皆悦之。雌株结籽不开花,秋来方成,日:“秋麻”或“籽麻”。厚皮色黄,街厌巷薄,弃之田垅。故夏至麻熟,雄雌兼收。仅存雌麻几许,育种繁衍。噫!同类殊途,各司其职,何厚此薄彼矣?
若夫风和春暖,草木泛青。麻农宜闻鸡起舞,趋田如众蚁争蜜,恐他人之我先;宜抚锄耙土,洒粪泼肥,若波升掀浪,惧神飘而不安;宜做畦成垅,轰壕撒籽,似清风回雪,惶瞻目以闲扬;宜择苗刈草,旱浇涝驱,似绣女织造,怕纤手以苦心。几番劳作,几多尘风。渴无汲,误餐食,日出而作,日落难息,又怎一个“累”字了得?
若夫炎夏流火,麻熟无声。垅畦叶蔽假装女友,风荡之鸣。麻农闻声则喜,以为盛事。或晨曦初起,或日衔树梢,或逆热顶笠,或夜借月色。连朝接夕,声沸麻园。街静无吠,巷空少人。三人为伍,一伍三垅。择弱去亡者先谢若林,砍强削壮者继,潲头尾叶者后,一字排开。惊两三只候鸟腾空,扰四六头猪羊寻食,诱七八株雌雄麻合欢,引九十捆麻杆竞折腰。唯此时,天人合一,麻人相依。神相接,梦相随,物我两忘,皆欣欣然,不知月起日落,身置何处矣。
若夫收麻贻尽,邀月当歌舟山中学,把酒言欢,一吟一咏,神深而气静。俗语日:“多喝一杯茶,沤坏一池麻”。谓:光阴迫,时光急,岁之艰辛,麻农“争朝夕”矣。池因麻起,水因池生,同琼佩之晨照。掘之田畔,依麻尺许,共金炉之夕香。方寸间,萦魂魄,惟此顿生青苔色。有“霸王泥”独占池下宫阙,是“捶池棍”荡涤蚁穴空隙。当此炎夏,蒸沤历澜,池腐寄顿,阵阵逼人。水厚薄,温高下,沤时日,多分少毫杨奇函,失之千里。朝夕晦霁,蚊蝇与蚜虫齐飞。多七少六,潞麻同池水一色。
若夫麻出池,乐天委分,顺应自然。不以物喜为喜,不以物悲而悲,惟视麻乐而乐无尽矣!凉之,形似折扇,次第陈列。翻之,此起彼伏,势若沸汤。洇之,麻杆竞立,任凭晨露潮南实验学校。四时累亡,草木负黄。行歌剥麻,心有常闲。清明意境,顺理成章。麻杆有高,麻皮有长。忽上忽下,亦飞亦扬。麻既成,易贷物、纳鞋底、织绳网、入潞绸、进麻行、可榨油、能成纸、绕柱砌墙,举帆拉纤,披麻行孝,凡此种种,无所不在,无一不能。可谓:“上得厅堂,可为殿上脊,下得厨房爱你不放手,能为烛下光。民享其利,受其益,用之无度,广播无疆。
呜呼!潞麻。暑寒易渡,历古今有勋功而获显,非矫然而祈誉,徒芳洁而自赏?不求封树,何有累亡?但悲黎都,何觅麻乡?五和(东和、西和、南和、北和、中和)三村(六家村、宿村、西村)两呈(南呈、北呈)犹在,观遍容貌改,田不见麻,店不见售,东向而望,不见西墙。噫!物竞天存,雷同损异。匪贵前誉,孰重后歌?潞麻尚如此,潞麻“情”何以堪?
嗟呼!潞麻有百益而无一害,草木尚有情,况人乎?岂不怜之?能不惜之?庶民思之,何可弃之?故聊作此赋,以安潞麻之魄!以招潞麻之魂倾轧读音!
潞麻的消亡原因
麻”从古以来就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流传在词语典故中的,有把酒话桑麻、八褡麻鞋、石勒和村人争沤麻池、披麻戴孝、麻杆撵狼之类。距今未远的词汇还有麻绳、麻袋、棉麻公司,“麻”似乎还是一个带着体温的词汇。长治地域名产“潞麻”红腿陆龟,已经从每年上万吨的麻皮产销量,衰退为产销量接近于零。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新房昭之,潞麻被定为国家统购的重要物资。其后的60年代、70年代,长治盆地潞麻种植亩数每年都在10万亩以上,年产销优质麻皮上万吨。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塑料的传入导致传统潞麻遭遇灭顶之灾。塑料绳、尼龙绳的出现,编织袋的出现,塑料鞋底、橡胶鞋底的普及,使麻皮失去了千百年来的固有市场。传统的麻皮,主要用途就是制麻绳、织麻袋、纳鞋底儿。而当这些物件都被廉价的工业制品代替后,潞麻被人们迅速地抛弃了。
潞麻真正大规模弃种,是从1982年到1985年。之后,各县的供销联社已经基本收不到麻皮了。各有关机关单位也彻底放弃管理麻产业和大麻研究,转而大搞蔬菜大棚。原来的麻地基本都成为菜地,一直至今。从1982年至今,25年过去,一种名叫“潞麻”的地方名产已彻底成为历史名词。
上有宋怀乐先生的《哀潞麻赋》,对潞麻的点评可谓入木三分、字字含情、句句泣血。在潞麻之乡的东和村只有少数几位老人还掌握着潞麻的传统种植、制作工艺,在临近长子县出现了潞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欣慰之余,不免神伤,长治县乃至东和村为何没有传承人?我陷入了思考,惑不得解。
潞麻盛兴千载,年丰愈百万担,行销四海,褒誉“一熟天下贱”。潞麻远去,我们的记忆不会梦醒时分简谱!潞麻消亡,我们的传承不会!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