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越界追踪【视频】- “刷屏级”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你不来见见? 院校-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发布时间: 2018-03-14 浏览: 340
【视频】| “刷屏级”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你不来见见? 院校-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为了激励大学生创作兴趣,能逐年沉淀出具有良好市场效益的旅游产品,本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特设大学生新媒体艺术创作“小陀螺奖”,此奖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共同发起。专家团队对几十所院校提供的方案进行评估之后,最终筛选出了12所艺术院校的作品进行现场展示,并将在闭幕式上进行颁奖。
现场,小编注意到,院校板块的展品与展览内容颇为丰富,吸引众多参观者为之驻足,现在就跟小编一起走进隆里大学生新媒体艺术展,更多更全面的精彩内容,必须得来现场看哟~

广西艺术学院

▲媒体装置——《π》海报
?
作品阐述
我们赋予了此艺术形象以大量的时代生活信息,通过静态的再现,以物质性的实体,在三维空间中展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开始,时代的变迁以及技术的革新带给人类生活的改变。从符号学思维出发,以枯树作为人类时代发展的主体,表现出对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反思,折射在时空循环中,表现为人类作为人类不可挣脱命运枷锁的必然逻辑。主体部分的井采用董家井的形象,以实比创作,将古镇六百年的历史文化融入作品,象征着受众从进入老井开始就已经陷入无休止轮回。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本就是多样性的矛盾统一体,而观众所体会到的其实就是我们想带给他们的思考。

?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林燕 于兰 马国彪 王锦戈
设计:尹升、黄勇建、覃宏健、陈梓恩(15级场景设计班)

▲沉浸式空间——《憩》海报
?
作品阐述
创意之初,小组成员来到隆里古城实地考察,采集素材、感受当地人文景观互教通。来到这里就被乡亲们的淳朴与热情所打动虎兄虎弟,在这样宁静安详的古城小镇,品尝着当地人的自酿米酒。本组作品立意为遥望四周群山环绕,似有神龙卧榻于此,护佑这一方平安。视觉呈现上模拟当地山脊地貌,以动态而多变的光影线条表现神龙在历经时间流转、四季变换中的游移身影,嗅觉感受有气雾中弥漫的阵阵酒香,听觉感受有神龙酣醉后的低声沉吟。整体作品试图调动观赏者综合的感官感受,似酒醉后卧榻于此的神龙一样,小憩一瞬。

黄裕翔?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林燕 于兰 马国彪 王锦戈
设计:卢丽洁、刘欣、夏康、陈启容、石星砚(15级场景设计班)

▲媒体装置——《无垢》海报
?
作品阐述
本组作品的源起是小组成员们了解到隆里当地小学缺失美术的课程教学,便自发组织到隆里小学支教给孩子们教授美术课程,以及力所能及地让当地儿童感受艺术的魅力,开启绘画的启蒙。本组作品的绘画呈现部分是邀请隆里当地的孩子们直接参与到本次艺术节中来,与隆里小学的学生共同绘画、创作,我们将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再进行组合呈现,展现过程以及成果。
作品旨在增强当地居民对于艺术节的参与感与认同感,也是对于地方文化与艺术创作融合的一种尝试。

?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林燕 于兰 马国彪 王锦戈
设计:罗意轩、韦莉、孙冰、莫伊玲、李展任(15级场景设计班)

▲媒体装置——《影·里》海报
赵紫涵?
作品阐述
一束光,一道影,追影隆里。小组成员第一次踏足锦屏隆里古城,就被当地的民俗文化、建筑与风景深深吸引。整体作品试图营构出人们记忆中的隆里,所以在视觉造型中包含有大量隆里当地地标式建筑符号,比如满布爬墙虎的青阳城楼、细节精美的龙标书院、正在演出的戏台还有美丽的石板桥……利用新媒体影像与装置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在隆里一所古老的建筑房屋内再现一个缩影版的精美古城。

欧庆春?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林燕 于兰 马国彪 王锦戈
设计:杨元钊、许扬夫、梁宁芯、潘晓婷、陶俊毅(15级场景设计班)

▲沉浸式空间——《云》海报
?
作品阐述
本组作品中云和雨的意象源自小组成员初次来到隆里古城遇上的那一场雨,连绵的雨丝和翻覆涌动的云是陌生的隆里古城给予我们的第一印象。作品试图利用交互式影像营构出一个藏在房屋中的自然幻境。参访者脚踏在地面的大片云朵,云朵瞬间分离四散而去,互动而有趣。在传统建筑有限的空间里,用炫彩灵透的云和银丝闪耀的雨,伴着轻妙雨声,让参访者不禁驻足于此,享受片刻宁静之美。

严嘉俊?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林燕 于兰 马国彪 王锦戈
设计:雷心迎、陈巧雯、刘海萍、陈起兰、彭浩(15级场景设计班)
北京电影学院

▲策展海报
?
作品一
▲数字影像作品《Loop》
?
作品阐述
万物由何而生,又因何而消散?所有的一切事物,终究是一场循环往复的旅程。无中生有磁星骑士,从有到无,存在的意义又在何方?
《Loop》以数字影像的方式呈现,为观众展现出世间万物其中之一的循环。
?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宫林
作者:许馨元

?
作品二
▲虚拟现实作品《不要温和地踏入那个良宵》
顾菁?
作品阐述
《不要温和地踏入那个良宵》名称取自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的同名诗歌,诗人感叹迟暮的老人向时间咆哮怒吼戏院凶座,而我的片子亦是表达时间和循环的主题。
短片采用VR的形式,以时间为线索,分为晨、午、暮、夜四个片段。
观众以电话为交接,进入异度虚拟世界,在晨出生,在夜进入坟墓,四个场景共同构成一天也是片中人的一生,在我的世界,木舟可以飞翔;荒废的剧院可以播放电影;化石可以行走;而进入沙漠,进入深远良宵的孤独旅程,亦有着无数陌生的目光陪伴,相随。
但他的故事并未结束,因为在他的坟墓前方,尚有一艘他出生时的木船......
?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宫林
作者:董彦泽

?
作品三
▲交互影像作品《Trace》(痕迹)
?
作品阐述
作品中展现了我们在虚拟的社交空间中的形象。作为现实空间的延伸骆炳峰,虚拟的网络世界可以看作是能够现实世界中的一面镜子,但它也存在与现实空间的不同之处。我们所在虚拟空间中展现的自己形象并不能够代表我们本身,它是经过我们处理,由碎片化的信息组成的形象。我们在虚拟世界的存在也会是一个由不同时间所留下的碎片所组合成的破碎的形象,而不是一个能反映我们当下自我的一个投影。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不像现实中的个人特征一样,会随时间流逝而改变,它们会持续地留存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我是小甜甜。这些信息虽然会随时间的推移消失,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并不能控制它们的存在与否。“观众在移动过程中在屏幕上所形成的块状图形并不会即刻消失,而是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才会逐渐消失”这一过程代表了我们对这些信息的不可控性。
“Trace”这一词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作为名词时它的含义是“痕迹、踪迹”;而作为动词时,它有“追踪、追溯”的含义,这是我作品中所想要传达的两种含义,其一是我们在虚拟世界中的一切行动都会留下“痕迹”,其二是这些痕迹由于一直存在,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这些痕迹“追踪”到我们本人。
?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宫林
作者:石佳

?
作品四
▲数字交互作品《皮“瘾”》
?
作品阐述
本次我创作的数字交互皮影是一种结合多媒体艺术、交互技术、传统戏曲艺术等多种艺术与技术形式的综合性创新研究。综合运用了试听、互动、艺术化、卡通化、数字化等手段,使得数字皮影的流通性、传播性、参与性大大增加,使得传统皮影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传统艺术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有了更大的延续性。
此次作品里交互数字皮影的表演手法,不同于传统皮影的表演形式。它将观众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百色民族高中,使观众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表演开始时,投影设备会将数字皮影人偶投射在幕布上,观众立于体感设备前,观众摆动躯体,幕布上的皮影人偶,将跟随观众动作做出相应姿势,观众通过对当前皮影形象的理解以及灵感,来即兴表演故事情节,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皮影剧” 。
?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宫林
作者:胡津铖

?
作品五
▲媒体装置作品《逝者如斯》
?
作品阐述
我试图以时间图形化的形式表达时间的珍惜和奥妙,我希望将时间拟化,拟为山川、河流、尘埃、繁星、风,让观者真切的感受到个体与时间的抽象联系。
我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引起观者心中的共鸣,悟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进学不已。”的道理。体会到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充实自己,不虚妄时光五笔打字员。
?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宫林
作者:胡津铖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策展海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展出8件作品,主要以数字影像、虚拟现实、交互影像为主。据了解,游客在清华展区玩得不亦乐乎,你是不是很好奇?那就跟着我继续往下看吧~
?
作品一
▲交互影像作品——《骷髅幻戏图》
?
作品阐述
新媒体艺术装置《骷髅幻戏图》延伸了宋画原作中蕴含的生死观。观众可由团扇入画进幻境,大骷髅控制着悬丝小骷髅随着乐律跳动,观众可以拨动丝线与骷髅交互,作品塑造出生死之幻和谐谑之趣。
?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王之纲
作者:罗伟、张宗惠

?
作品二
▲VR动画——《 R . A. 》
?
作品阐述
做这个VR动画是希望能在虚拟现实之中尝试找到适合动画叙事性的镜头语言,首先考虑了目前许多VR动画作品体验都是以旁观者角度居多,所以在剧本设计上希望能让体验者更多的参与,但是又尽量排除交互影响剧情的设计,在剧本上的创作也的确苦恼,故在角色设定上主要角色设定为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但是不具备语言,而体验者则是扮通过中央系统控制的通讯机器人,存在于两位主角的故事中。
?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王之纲
作者:罗伟

?
作品三
▲数字影像作品——《CREATION》
?
作品阐述
50多个纹身设计稿通过动画衔接变换,配合电子音乐。
?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王之纲
作者:庄新刚

申昜?
作品四
▲交互影像作品《香蕉热一一基于文本信息的切片设计方法视觉化探究》
?
作品阐述
本作品将通过研究“切片”这一事物在不同范畴下的概念及运作方式,完成其在设计范畴下的方法转化,最终的目的是使切片的运作原理作用于视觉形式之上,从而产生更多视觉形式的可能性。通过重新梳理切片、设计方法与设计生成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ca1829,生成了以切片运作原理为模型的交互程序。本设计实践选取塞林格的短篇小说《九故事》作为创作蓝本,在把握文本内容与情感基调的基础下提取相关元素,按照切片设计方法进行实践操作,试图完成从文本到视觉图像的转化,同时也是对设计方法可行性的验证。本文的视角集中于通过研究跨界的设计方法对视觉设计产生的影响,并带着对设计生成方式及设计角色定位的思考,希望可以整理出一套有效的设计思维与方法转化流程,对更多的设计实践起指导作用。
?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陈楠
作者:吕游

?
作品五
▲媒体装置——《24h人体生物钟》
?
作品阐述
装置运用类似哥德堡装置原理的形式,形成一套循环往复的装置,旨在模拟大脑工厂精密又不断循环的生物钟运作场景。装置和投影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联系起来靖远天气预报,李晞彤利用光照射物体会产生阴影的原理,使装置投影出人头和大脑的形态轮廓。动态信息图与装置投影相结合,抽象出各神经组织并配以生物钟神经通路的科普文本帮助参观者理解。投影、装置、动态信息图的相对位置为三点一线。
?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唐林涛
作者:吴越

?
作品六
▲数字影像作品——《最后一天》
?
作品阐述
短片剧情以人类与动物生存的地球为背景,讲述了以片中小猴子为首的动物们由于感受到人类的压迫与伤害,聚集在了一起。经过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觉醒,他们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短片作者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活动与探索,和自然界中动物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冲突与交集,存在着复杂的两者关系。因此,本片将通过二维手绘无纸动画的形式,以客观的视角,试图描述和表达这种关系,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两者关系的看法。
?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祝卉
美术设计:韩钰琪
编剧:王淦
动画:韩钰琪、王淦

?
作品七
▲数字影像作品——《猫饭》
?
作品阐述
该动画讲述的是,经过一天劳累加班身心疲惫的主角,在回家路上为了解决饱腹问题进了一家没有见过的小店……
?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陈雷
创作者:黄黎婕、李泽宇、陈秋桦

?
作品八


▲数字影像作品——《风从不停止言说》
?
作品阐述
作家杀人在逃,十年后终将被捕。极度焦虑之后,他又重新体会到了平凡生活的美好。
?
主创团队
指导老师:吴冠英
导演/分镜/设定/原画/动画/后期/背景:李叔芹
动画:刘妍茜、曾悦佳
后期:黎子然
背景:张瑞竹
浙江传媒学院
?
作品一
▲数字动态影像作品《空相》海报
?
作品阐述
《空相》以数字影像的形式表达传统绘画的内容,通过CG与大师进行对话,以现代网络美的形式再现传统绘画艺术美,深化绘画作品的美学思想,并传达当代的美学理念月光曲简谱。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作品《Colourful Ensemble》中描绘了一个“微生物”的世界。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胆地想象:在虚拟世界中,这些物的生命之源又是什么,虚拟元素又“如何存在”?在《空相》这部作品中虚拟元素就被想象为具有生命气息的个体。由此创作了《空相》这部关于虚拟元素“怎样存在”的数字动态影像作品从容不迫造句。

?
主创团队
作者:马超
?
作品二
▲数字影像作品《构·虚》海报

▲《构·虚》效果视频欣赏

?
作品阐述
本作品作为一件建筑投影作品在投射在日本京东美术馆别馆建筑上。我们尝试用点、线、面等构成语言来表现我们的东方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的建筑投影艺术相结合,探索如何用光影的明暗、色彩变幻赋予建筑生命力与表现力思慕无期,用流动的画面与静止的建筑相融合,让人们通过现代的艺术形式了解亚洲文化康小八 。
?
主创团队
出品:浙江传媒学院 动画学院 未来媒体影像实验室
指导老师:马超
制作成员:尹东旭、陶艳璐、杨炘宇、郑皓文、林永康、沈雨晴、黄浩博

感谢所有参展院校师生们的辛勤付出,现场亮点频频,难分伯仲。展览期间越界追踪,专家老师认真公平地评审了参展学生的所有作品。在10月5日的闭幕式上将揭晓最终结果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