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财政学就业前景【视频】- 七宗罪 项羽VS刘邦-理想国imaginist

发布时间: 2018-07-02 浏览: 353
【视频】| 七宗罪 项羽VS刘邦-理想国imaginist
听 理 想
声 音 的 教 养
杨 照
史记百讲
听课笔记VOL.3
两个多月的时间,《杨照史记百讲》进行到了三分之一。可能是杨照老师觉得过了“预热”期,听众对《史记》的写作方式跟他的解读方法,都有了些了解,这时候正适合大戏开锣,最近十七集“楚汉争霸”,给出到目前为止音频节目最精彩、最惊心动魄的故事线。
楚汉相争,精彩!现在的人也知道,也因此有了许多的影视改编,不光是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甚至包括那一场《史记》中不到两千字描述的鸿门宴。

刘邦PK项羽,剧情我们大体都知道。但杨照首先提供了非常不一样的视角:即要把《项羽本纪》跟《刘邦本纪》对照来读,并要参照《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等等篇章,借此,让我们可以体会,同样的事件,不同当事人的心态、行为模式,还有司马迁背后的深意。
由此想到因《冰与火之歌》大放光彩的POV写法(Point of View,视点人物写作),跟《史记》写汉朝初年如此相似神马快爆。十几集,一口气听完,再读两遍原文,着实过瘾。
限于篇幅,仅举一些《项羽本纪》跟《高祖本纪》的摘抄和杨照的解读,一窥司马迁如何处理这出“双主角”大戏。被司马迁及后人归为“无赖”个性的平头百姓刘邦,如何最终战胜“英雄”项羽赢得了天下?
历史的真实远比影视作品精彩。
------
1/家世
贵族VS百姓
项羽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刘邦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小羊军团,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摘 录
杨照:《项羽本纪》太史公一开头就写项羽的来历,但不只写项羽。一开头就说,项籍,这就是项羽的本名,他是下相人,他刚刚在历史舞台上出现的时候,24岁。他跟随着他的叔叔叫做项梁。项梁的父亲,也就是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项燕是谁呢?项燕就是到了秦在灭六国的过程当中,楚坚持到最后,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大将,他是在带领军队跟秦的大将王翦打仗的时候,吃了败仗所以被王翦所杀的人。短短几句话告诉我们项羽的来历,他是楚国军事贵族之后。
有趣的地方是如果我们对照看,太史公用什么样方式写高祖刘邦呢?他写高祖的方式跟写项羽完全不一样,他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几句话,这其实意义深远,因为它最重要的就是彰显了刘邦的出生是如何的平凡,为什么说光这句话就知道刘邦的出生很平凡?因为他到后来当到了皇帝,可是爸爸叫什么?他妈妈叫什么?其实他爸爸妈妈没有留下名字。什么叫“父曰太公,母曰刘媪”,翻译作今天的大白话,那就是他爸爸就是刘先生,他妈妈就是刘妈妈菁林园。如此而已。
跟项羽相比,项羽的祖父是谁、他的叔叔是谁,全部是有名、有姓、有头、有脸的人,但刘邦,是那这样的一个卑微的出身。
——《杨照史记百讲》第20期“历史不只有成王败寇”
2/皇帝梦
自信VS羡慕
项羽
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摘 录
杨照:秦始皇巡行天下时,经过东南,到了会稽。这个时候项梁带着项羽一起去看秦始皇的仗阵。项羽就自言自语发出话来,他说:“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说我也可以变成那样的人,叔叔一听到他讲这个话,急忙的把他的嘴巴给掩住,告诫他说不要乱说话,说这个话会害我们一族都被杀。
刘邦因为当亭长的关系,经常要被派到咸阳去出差,所以他到咸阳出差的时候,跟项羽一样,他也曾经一度看到秦始皇的行列。他的感叹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做人做到最过瘾的时候,就应该是这样。
这绝对是司马迁刻意安排的对比,就是让我们知道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两个人最重要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敢于梦想别人所不敢梦想的。当看到秦始皇行列的时候,绝大部分人是颤抖、恐惧,不知所措,或者是感觉到自己如此的渺小,但是不管是项羽,还是刘邦,当他们看到秦始皇的时候,不会觉得我跟这个人之间有着决然不可弥缝的差距,只不过两个人表现的方式又不一样。

秦始皇銮驾车马模型
刘邦比较是一种羡慕的方式,他说好羡慕,如果做人可以做到这样。那该有多好。这是他的性格巩新,这是他本心的一部分,项羽当然就是更霸道的。项羽的霸道就是说你做的到凭什么我做不到,所以项羽的说法是“彼可取而代之也!”
这也就是不只是一个开头,这同时是一个伏笔。将来他们两个人在彼此合作到竞争的过程当中,最后就会发现他们两个人的出生跟他们两个人的个性,决定了这两个人在这一路上面他们所做的很多的事情以及所产生的最终结果。
——《杨照史记百讲》第20期“历史不只有成王败寇”
3/造反的起跑点
百人VS万人
项羽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刘邦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摘 录
杨照:司马迁通过项羽瞬间斩杀会稽太守殷通这件事,来说明项梁跟项羽是用什么样方法参与秦末大乱当中。我们也就看到了项梁跟项羽两个人之间的默契。项梁要算,殷通来找我,叫我帮他带兵,我要接受还是不接受。项梁当下知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机会,财政学就业前景但这个机会不是我来帮助你,而是我可以借由这个机会,把你手上的资源跟你的人马抢夺过来,我可以自己起兵。那他凭借的是什么?凭借的是他有一个能够当场杀了殷通,而且还能够镇压局面的这个武勇的侄子,项羽。叔侄两个人配对,配成了一个既有谋又有勇的一个特别的团队,因而能够快速地崛起。

电影《鸿门宴》中项羽形象
再看刘邦,萧何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他说刘邦这个人就是会说大话,但真正做的很少很少。他说的很多,做的很少。这是周遭认识他的人对他的评语。
司马迁又通过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刘邦身边的人数(多半还是逃犯)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个时候“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原来搞了半天,到现在围绕在他旁边,从他当时逃亡的十几个人,实际上也不过就增长到大概百人左右。这个跟项羽当时一起来,他们家的家世所给予他庞大的力量,项梁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聚众两万,我们就清楚地意识到在这个秦末大乱的起点上面,刘邦跟项羽有多大的差距。
《史记》用这种方式对照,说明如果单纯是依靠人的努力,刘邦没有任何的机会。如果我们把它当作是一个人生的赛道的话,他的起跑点比起项羽不知落后几百公尺。他根本没有机会可以追得上。
司马迁最关键最重要的用意,就是他要还原在这个王朝真正开头的时候,那个卑微的起点,王朝起于微,这如果是一个事实,就应该要被接受,一个王朝起于微,不是什么丢脸的事鲸刑,相对地反而是一个王朝明明起于微,却要把自己讲成那么样了不起海王满,这才是像刘邦一般“无赖”的行径。
——《杨照史记百讲》第20、21期
4/胜利之匙
战神VS长者
项羽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刘邦
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
摘 录
杨照:项梁战死之后,项羽必须要找到一种方法承担起领导的地位。这个时候,原来楚怀王和宋义两个人并没有把项羽看在眼里,也不并觉得项羽作为项梁的侄子应该要自然地承袭他叔叔的地位跟权利,但是这个时候,项羽找到了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在历史舞台上快速地崛起、快速地蹿高:这件事情是宋义带着部队,本要去解救被秦军团团围住赵国的巨鹿,可是宋义把军队带到了安阳之后,止在黄河岸上面46天都不动。项羽借机杀了宋义,然后让大军渡河去救巨鹿。
项羽做了他在军事上面最大胆的决定,有两万的军队已经渡河了,这个时候项羽把留下来还在河南岸所有的军队全部一起带过河,他不留后备,而且不只是所有的军队都渡河,渡过河之后就把船给沉了,而且把烧饭的锅子也打碎。干什么?军队在身上只留三天的干粮,干吗呢?就是告诉所有的士兵说,第一,我们不回头,我们没得回头,因为没有船;第二,如果你打不赢,没有办法打胜战,没有得回头,你是死;还有,如果你们不努力打,你们想要拖着,跟秦兵相持超过三天,你也是死,因为你没有食粮了。用这种方式,叫做“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个故事、这个过程也就在后来留下了“破釜沉舟”的这个成语。
打赢这场仗之后,项羽变成诸侯上将军。换句话说,他从统领楚的这样一个角色,变成了统领所有的诸侯。这几乎是项羽在军事上面的最高峰。
当项羽大军在巨鹿大胜的前后,太史公在《高祖本纪》里讲到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刘邦入关。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刘邦的形象
刘邦之所以能够崛起,正是他在别人的心目当中,是项羽的对反。大家在项羽身上所看到的最可怕的东西,会在刘邦身上看到他完全相反的素质。楚怀王跟群臣商议派谁入关,“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什么叫做长者,长者指的就是刘邦,什么叫做“服义而西”,意味着不用纯粹强悍的力量去压服别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呢?用一种号召的方式说,反正你们被用这种方式统治和压榨也很久了,如果你们愿意投降,如果你们愿意靠过来,我们可以让你们得到温厚以及休息的待遇。
这两个主角的对比,到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主题,那就是项羽,一方面他借有他在军事上面的长才,他把他的生涯推到了顶峰。但是当他的生涯到达了顶峰的时候,相对他跟刘邦两个人的差距正在慢慢地缩小,因为刘邦也找到了他自己可以发挥作用的一条不一样的路,刘邦借着被视为一个宽厚的长者,被视为在这个乱局、乱世底下不会要擅杀或者轻杀的一个不一样的将领,他慢慢地正在发挥他的影响力。这就是一个转捩点,这个转捩点上面,开始了接下来戏剧性变化的交叉。
——《杨照史记百讲》第23、24期
5/战场谋略
敌人VS朋友
项羽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南城。
刘邦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摘 录
杨照:项羽领兵与秦朝大将章邯多次奋战,后来章邯被赵高诬陷,又因楚军的粮草不及,项羽终于同意章邯投降。章邯降楚之后,项羽碰到了一问题,就是如何处置章邯手下的军队。项羽于是找了黥布、蒲将军来商量,这些秦投降的吏卒那么多,而且心里面不服,如果他们到了关中,那又是他们的家乡,他们不听话那怎么办?那到时候会坏事,会造成我们的很大的威胁,不如这样吧,把他们统统都杀了。我们只要留章邯、长史新、都尉翳这几个大将一起入秦就好了。在那样的商量之后,就下了这个决定,在毫无防备的情况底下,一夜当中坑杀了20万人。
我们又要换到《高祖本纪》,这个时候,沛公刘邦又在做什么呢?
刘邦往关中前进,一路打,也不是那么样的顺利,他到了昌邑,打昌邑打不下来。于是往西走,到了高阳,他遇到了一个特别的人,这个人叫做骊食其。他来求见刘邦的时候,刘邦正在洗脚,非常不礼貌、无赖的个性。
但当刘邦听到骊食其指着他的时候,马上“起,摄衣谢之,延上坐。”他马上就知道他错了,所以他赶快跳起来,然后把衣服整理好,而且向骊食其道歉,让骊食其上座之后,用这种态度,他就争取到了骊食其。所以骊食其就告诉他说,你现在不应该打昌邑,你应该要去打陈留。为什么要打陈留?因为骊食其知道,在陈留有秦的部队的积粟,在那里有军粮,如果你打下了军粮,你有了军粮,你要再做其他的事情,就容易太多了。
这里相对应的关键就是,我们看看项羽跟他的部将之间的沟通的时候,当他觉得粮少,他是把部将们找来说,我们没有粮食了,所以我觉得我应该接受章邯的投降,他告诉军吏,军吏就同意。到后来,当他发现秦军军中不稳小聋女,他又找了这些人来,然后说我觉得干脆把他们都杀了算了。他们也就听项羽的,把20万秦军给坑杀,在这里没有人给他真正的劝戒。
所以对照一看,我们就越来越知道,在这里面项羽跟刘邦历史命运的交叉点也就在于他们的个性,而这个个性能够产生最大最大的差别,在于你跟别人如何互动,别人如何变成你的朋友,别人如何能够提供你,你应该得到的或者你需要得到的服务。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智慧。
——《杨照史记百讲》第25期“霸王和长者的待人方式有何不同”
6/面对胜利
约法三章VS西屠咸阳
刘邦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人益又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摘 录
杨照:当刘邦真正进入了咸阳,他下一个重要的考验,是如何对待嬴子婴,这最后秦帝国的皇帝。这个时候当然有部将建议他说杀了吧。沛公刘邦怎么反应?沛公就说,楚怀王为什么派我,因为能宽容。楚怀王看重我的,是我作为一个长者,我不随便善杀,而且他说,“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你看这短短的几句话,对应对照《项羽本纪》里面所写的,简直就是对于项羽绝大的批判。刘邦光是杀一个嬴子婴,他都觉得人家已经投降了,我杀他干什么,我杀了他对我自己有好处吗?只会给我带来灾恶,但是项羽从来不这样想,他当时一夜之间,就坑杀了二十万的秦军,两个人在这里面对比如此的强烈。
然后,接下来显然也是在樊哙或者是张良或者他周围的人的劝戒下,刘邦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把关中的这些父老豪杰们全部都叫来,找来了之后跟他们说什么呢?就是“约法三章”。
这三条其实还可以浓缩成为两条。就叫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就这么简单,没有别的了,就这么样约法三章,其他统统都不要了。
刘邦这样的宣告,他明确地表达我来这里是要干什么?我来这里不是为了要统治你们,我是来为你们除害的。

汉函谷关遗址
那一面,项羽怎么进咸阳的?项羽进咸阳是“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蹦迪八大扯,西屠咸阳,这四个字意味着他进去的时候是带着军队一路烧杀进咸阳。
这件事情如果我们对应对照读《高祖本纪》,才知道它的意义在哪里,第一个,咸阳不是一个没打下来的城,咸阳已经投降了,早就投降刘邦了,你需要“西屠咸阳”吗?但这就是项羽。他一路就用这种方式,烧杀进了咸阳,跟刘邦进咸阳刚刚好相反,而且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刘邦是当时咸阳仍然有守军的情况下,打进到咸阳。然后马上就放弃这种敌对的姿态,跟咸阳父老快速和解,倒过来,项羽要进咸阳的时候,咸阳已经没有抵抗了,他竟然还是一路西屠咸阳。
接下来,“杀秦降王子婴”,子婴已经投降过一次了,子婴投降刘邦,这等于是他投降第二次,就被项羽给杀了。再来,“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项羽做的是什么事?
项羽一个重要的选择是,我这个时候要回到故乡去接受这些欢呼跟掌声,比什么都来得重要。这样的一个虚荣,用去劝诫他的人的语言来说,这就叫作“沐猴而冠”。你怎么可能把这样的虚荣看得这么重要,而不去考虑更深刻或者是更实际的事?你到底要不要统治天下仙徊?你如果要统治天下的话,什么样的位置,什么样的形势对你是最有利的?你这些都不考虑,只想要一时的虚幻,这个人没有机会的。
——《杨照史记百讲》第26、30期
7/面对失败
不断再起 VS 自刎谢罪
刘邦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复大振。
项羽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摘 录
杨照:楚汉相争几年的变化过程,单纯以军事来作为决定,项羽仍然一直持续占上风。所以我们看司马迁写的这几年楚汉相争的事件,我们会看到一而再,再而三在战场上面项王胜、项王胜。项羽打胜仗,也就意味着刘邦就打了败仗,刘邦打了败仗,一直不断地,卢驭龙把自己的军队跟自己的势力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整。
可是这也就是我们的看历史的时候,司马迁所给予我们的一个提醒:历史的眼光经常跟现实的眼光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从现实的眼光来看,我们都很容易会误以为项羽比刘邦更强。
历史更广大的眼光要我们问这个问题,那就是项羽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战场上打胜仗,那为什么刘邦没有被他打垮?为什么刘邦可以一而再,再而三不断的卷土重来。

我们只要看司马迁他在笔法上面的模式,每一次刘邦输到这样的谷底的时候,一定他身边有人会帮助他。第二件事情是一定在他的阵营里面,还有什么样的军队,还有什么样的势力是他可以运用的。例如说他有一次在兵败的情况底下,他逃出来,逃到吕后的弟弟的阵营当中去收吕后弟弟的军队。另外他有一个能人叫做箫何,箫何帮他动员关中的势力,把关中的势力派出关来协助他。又有一次,吃了败仗之后他可以一路直接逃到了韩信的阵营里面,然后就夺韩信的军令跟印玺,带领韩信的军队再重新来过。
项羽与刘邦的军队有个基本的模式,那就是,项羽在哪里,他所有的势力就在哪里,是一个单一中心的势力,项羽不在的地方,就没有楚的势力。但是汉,从一开始他就是一个集团,而且他是一个多中心的势力。刘邦凭什么能够做到这一件事情,因为他敢信用人,他愿意拉拢人,他愿意给人家权力,他愿意给人家分享,所以他旁边有很多人可以以身以死效忠他。
——《杨照史记百讲》第33期“为什么刘邦能一次次满血复活”
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项羽败走垓下,带着仅存的一点点人到了乌江边。乌江亭长为项羽准备了小船,说:来吧,渡江吧。从乌江渡江之后到江东,江东这是你的家乡,虽然地方很小,但是就算只有千里,也有几十万的人众,仍然可以做一时一地的势力。在这个乌江岸边就只有我这一艘船,你上了我的船,我把你送到对岸去,汉军追来了,他们没有船他们过不了河,你就安全了。
的确有这样的一个逃生的机会,可是这里反而因为乌江亭长说“江东父老”这一段话,让项羽做了不一样的决定。

所以听完了亭长的话,项羽反而笑了,他笑说既然是天要亡我,我渡江又能干什么呢?而且其实关键在后面,他说当时我带了江东子弟八千人跟我一起渡江,现在我一个人回去,八千人没有一个回来,江东父兄就算他们可怜我,同情我,让我可以在江东卷土重来,我有这个脸吗?就算他们不批评我,就算他们不问我说你当时带去的这些人他们都在哪里了?我们的子弟被你带去损失丧命了,你一个人回来干什么。就算他们不这样说,难道我就有这样脸不问这件事情,没有这样的心去悲哀悲怜这件事情而感觉到如此的愧疚吗?

所以你看这是他一连串自我的决定,他不渡江了,他不只不渡江,而且他下马,他身边所有的人下了马,徒步,即使是徒步,他又杀伤汉军数十百人,然后他才最后走上他的生命的终点。项羽最后是身死,不只是身死,而且还被分尸,为什么还会被分尸,因为每一个人都想要抢到他身体的一部分去领赏,这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非常悲惨的命运。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最后,写到,项羽一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仍然没有看清楚食人族实录,他不知道之所以三年兴起,五年灭亡,他自己要负起责任来。然而项羽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杨照史记百讲》第35期“项羽之死”
楚汉相争,我们从历史课本和影视剧上已经看过不少,但“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项羽和刘邦的真实面貌又是如何?也许只有真的看过了《史记》,你才会更有感触。
这里的听课摘录只呈现出了刘、项部分对比的细节,杨照老师更有价值的讲述在于,他在《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的对比解读中,让你真正认识他们、同时从这段历史中获得为人处世和政治决策的相关经验。

杨照史记百讲
音频节目预告片

扫描下图二维码可购买节目
共100期,每周一、三、五更新,豆瓣app收听
目前更新至第36期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chenteng@imaginist.com.cn
转载:联系后台|微店:点击“阅读原文”
TAGS: